第14章 曲藝(2)(2 / 3)

有人評價京韻大鼓有五個特點:雅俗共賞的形式,剛柔並濟的,說唱結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寫意傳神的表演。

京韻大鼓的唱腔屬於板腔體,可分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基本腔調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長腔、悲腔等。平腔適於敘事,高腔表現激昂的情緒,落腔則表現平緩輕鬆的情緒。京韻大鼓具有半說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說,說中有唱。所以,唱詞在演唱中占重要的位置。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多為上下句的反複,並且比較講究語氣韻味,與唱腔銜接自然。其主要伴奏樂器為大三弦與四胡,有時也有琵琶。演員自擊鼓板掌握節奏。

建國後,在北京建立的中央廣播說唱團、北京曲藝團等專業曲藝表演團體,先後在京韻大鼓推陳出新方麵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第一個在唱詞、唱腔、表演上進行革新的曲目是孫書筠演唱的《黃繼光》,其中插入的配樂朗誦等獲得了成功,短期內推廣到京津兩地,並灌製唱片向全國發行。新編曆史題材作品有《愚公移山》、《滿江紅》、《臥薪嚐膽》、《野豬林》、《桃花莊》、《英台哭墳》等。根據子弟書作品整理的作品有《長阪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罵城》等,還有一些寫景抒情的小段《醜末寅初》、《風雨歸舟》等。西河大鼓。

又名西河調、河間大鼓,起源於冀中一帶農村,流行於河北、河南、山東、東北及京津等地。其特點是:演唱者右手執鼓鍵子,左手操鴛鴦板,用方言演唱,曲調靈活,語言通俗,說唱並重,長篇、中篇、短篇書目兼有。

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調”,流入天津後才改名為西河大鼓。因為天津人習慣把大清河、子牙河統稱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西河流域最為流行,為了將二者區分開來,便把冀中傳來的梅花調稱西河調。

西河大鼓早期著名藝人是河北省安新縣段村的馬三峰,以及他的弟子雄縣人朱大觀,新城縣(今高碑店市)人王振元,雄縣人王再望(“轉眼王”)等。新中國建立後的著名女演員,有王豔芬、段少芬、馬俊英;男演員有王書祥、孫來奎、李逢春、魏德全等。

西河大鼓的主要伴奏樂器是三弦、二胡、揚琴,演員自擊鼓、板。唱詞基本上由七字句和十字句組成。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等。說唱並重,形式簡潔,富有表現力。

西河大鼓有《楊家將》、《呼家將》、《華容道》等中長篇鼓書100多部,小段有《小姑賢》、《蘭橋會》等數百個。新鼓書有《狼牙山五壯士》、《新兒女英雄傳》、《飛渡盧定橋》、《烈火金剛》、《地道戰》、《紅旗譜》、《林海雪原》等。

二、曲牌體曲藝

有單弦牌子曲、大調曲子、湖北小曲等。

單弦牌子曲。

形成於清代末葉,流行於北京城郊。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稱八角鼓、單弦八角鼓、牌子曲,簡稱單弦。是在流行於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的岔曲的基礎上,經過將近一百年的實踐,先是由單曲體的岔曲演變成棗核兒、腰截、牌子曲三種曲體樣式,最後於清末衍生成說唱結合的單弦牌子曲,篇幅上也從演唱短段變成了中篇連續說唱。一般每個曲目分成為四至六段,每段演唱約三四十分鍾。

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1—1908年)旗籍子弟司瑞軒(藝名隨緣樂)於岔曲〔曲頭〕、〔曲尾〕中間穿插若幹新的曲牌,用來編演了《青石山》等曲目,每天下午在西直門甕城旁的迎門衝茶館演唱。他在音樂上對牌子曲進行革新,將當時流行的具有韻誦特點的曲調,如〔南城調〕、〔怯快書〕、〔四板腔〕、〔剪靛花〕、〔湖廣調〕、〔小磨房〕等吸收為單弦牌子曲曲牌,豐富了牌子曲音樂,形成了曲牌聯綴體的音樂結構。司瑞軒還善於古事今說,強調插科打諢,表演時常向觀眾抓哏逗趣,活躍氣氛。他能在一個下午單身坐著自己伴奏說說唱唱,貼出的海報上標榜:“隨緣樂一人單弦八角鼓”,簡稱“單弦”。

民國初年,單弦牌子曲表演由全月如開始改為站唱,另有弦師伴奏。全還將昆曲、京劇中的一些動作,運用到表演當中。五四運動後,單弦藝人受新思想影響,創作了《秋瑾就義》、《國民寶鑒》、《摩登遺恨》等新曲目,一度產生廣泛影響。20世紀20年代以後,開始有女演員登台獻藝。

單弦曲牌的文體有長短句、上下句兩種,以長短句為主,並常用三字頭、垛句、嵌字、襯字等。曲目內容早期有不少以反映清代風貌及旗籍子弟生活的,如《窮大奶奶逛萬壽寺》、《婆媳頂嘴》、《鬧毛包》等。也有一些由戲曲改編的,如《合缽》、《羅鍋兒搶親》等。自司瑞軒編演中、長篇以後,則多根據《聊齋誌異》、《水滸傳》、《今古奇觀》等小說改編成分本演唱的曲目,如《胭脂》四本、《杜十娘》五本、《翠屏山》五本、《武十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