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因素是節點因素,它與今天的創業緊密結合。本書把節點因素中的創新分為了三種,即根創新、域創新和維創新。

從維創新中引申出來的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創業方法論,我稱之為“維理論”。

維理論是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優勢,先找到創業終點上的信息要素,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論方法,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比如雷軍的創業五法、周鴻禕的免費理論、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這些都是先建立理論框架,然後用來指導創業。為什麼這麼做呢?在《精益創業》這本書中,提到了小步試錯的概念,就是在市場不明的情況下,通過發布一個不完美的產品來試探市場,然後再通過市場的反饋進行更新迭代。這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假如我們看這種方法的誕生時間,就會發現,它並沒有與時俱進。“精益創業”來自於豐田公司,當時豐田作為後起之秀,選擇生產一些小部分用戶喜歡的款式,在與其他汽車巨頭競爭中求得生存,這種方式後來被豐田公司稱之為“精益生產”,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小生產線的靈活機動性,來順應市場的快速變化。果然,豐田成功了。後來有人把這種“精益生產”的思維借用到了今天的創業中,這就是“精益創業”的來源。這種創業方法論的不妥之處是忽略了這個時代的優點,那就是擁有取之不盡的信息,這些信息絕大多數都是無用的,隻有很少一部分是有用的,而有用的部分,會為創新、創業帶來巨大好處。比如說4G網絡的成熟、智能手機的普及、旅遊市場的繁榮、大量的私家閑置空房……這些信息融合到一起,就促成了Airbnb的成功。

維創新更像是一種逆向的創業思考方法。我需要一個iPhone,它要有一個超棒的屏幕,一個取之不盡的應用商店,還要有一個和電腦一樣的處理器,為了讓這個iPhone呈現在眼前,喬布斯在全世界找到了能讓iPhone成為現實的零部件,也就是找到了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先發布一個試錯的產品投放到市場上,再慢慢改進。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對創新、創業的思考或許要用一個全新的視角。在傳統的工業時代,並沒有太多的信息以供參考,所以愛迪生注定需要上千次的試錯才能找到合適的燈絲。到了互聯網時代,巨大的信息優勢可以大大減少我們的試錯成本。

假如用一個詞來形容工業時代的創新,那就是“試錯”,假如用一個詞來形容互聯網時代的創新,那就是“試對”。信息的增長讓今天的創新有了巨大變化,它是從實踐家到理論家的轉變,是從努力到天賦的轉變,更是從“試錯”到“試對”的創新觀轉變。

楊暘

2017年10月19日

第二個因素是節點因素,它與今天的創業緊密結合。本書把節點因素中的創新分為了三種,即根創新、域創新和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