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在討論經濟運行中的內生力量和外生力量之間的關係時已經指出,要通過深化改革,讓內生力量起主要作用,而外生力量則起輔助性作用。在雙重轉型過程中,這一點是可以逐步做到的。這符合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
(一)政府的局限性之一
問題首先在於政府職能的正確定位。政府不可能是萬能的,政府調控經濟的作用在任何情況下都帶有局限性。經濟中的變量過多,這些變量對經濟運行的影響經常是不確定的、難以準確預測的。而且政府掌握的信息始終有限,政府不可能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全部信息,即使在較長時間內可以掌握較多的信息,但客觀形勢在較長時間內可能已經發生變化,政府所掌握的信息中肯定有一部分已經過時。因此一般來說,政府總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條件下作出決策的。這就是政府在宏觀調控中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之一。
(二)政府的局限性之二
政府在宏觀調控中的另一個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是:政府的博弈對手是公眾,政府在同公眾的博弈中通常處於被動的地位。這是因為,政府隻有一個,而公眾則是千千萬萬;公眾的千千萬萬雙眼睛都盯著政府,政府卻無法把眼睛盯著千千萬萬的公眾。於是就必然形成了如下的格局,即政府有政策,公眾有對策,或者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公眾人數眾多,每個人,無論是投資者、消費者,還是儲蓄者,都根據自己的預期選擇自己的對策,從而抵消了政府政策的效果。這表明,來自方方麵麵的公眾的預期和對策,會使政府趨於被動。
(三)政府的局限性之三
政府在宏觀調控中還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就是:由於政府總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條件下作出決策的,以及由於政府政策的推行總是處於同公眾博弈中的被動地位,所以政府的宏觀調控措施往往會力度過大,矯枉過正,因此造成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局麵。“一管就死”是因為政府總是相信自己的力量,所以一緊縮,就把經濟搞死了,企業就失去活力;“一放就亂”也是因為政府事後感到緊縮過度給經濟造成了損害,於是從緊縮轉向放鬆,而一放鬆,投資過熱,信貸膨脹,通貨膨脹又來了。於是政府又感到再度緊縮的必要。
在雙重轉型中,這種時緊時鬆、時“死”時“亂”的現象之所以一再發生,既由於市場機製尚未完善,也由於政府職能未能正確定位所致。
(四)政府一定要懂得宏觀調控的效果是受限製的
由此得出的結論隻能是:在雙重轉型已經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礎上,政府職能更應正確定位,切不要再像過去那樣認為政府是萬能的。政府要遵循市場規律,不要打亂投資者、消費者、儲蓄者的正常預期,宏觀調控不宜大升大降、大緊大鬆、大起大落;否則,會導致經濟中出現大量泡沫,經濟中的泡沫甚至會突然破裂。這些都會使經濟遭到傷害,並使公眾對宏觀調控失去信心。
經濟運行中會出現運行不正常的預兆,即使政府掌握的信息始終是不完全的,但通過篩選,仍會發現經濟運行不正常的預兆。所以今後政府的宏觀調控應當重在微調,並且要盡可能少采取總量調控措施,而要以結構性調控措施為主。與總量調控措施相比,結構性調控措施所引起的震蕩較小,效果會更顯著。
今後在宏觀調控中,除了應當重在微調外,還應當采取預調措施。宏觀調控起始時機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過去,宏觀調控起始時機往往滯後,宏觀調控結束時機更可能滯後。這兩種滯後都會給國民經濟造成損失,也會給後續一段時間的經濟運行增加困難。
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政府調控原來隻是以調節總需求為目標,這主要適應於對失業和通貨膨脹的短期調節。自20世紀70年代起,由於美國經濟發生了滯脹,單純調節需求不能解決問題,僅僅著眼於短期調節也是遠遠不夠的。於是美國在先,其他國家隨後,宏觀調控由單純調節總需求轉為需求調節和供給調節並重,由短期調節轉向短期調節與中期調節並重,以及由總量調控轉為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並重。這已經成為當前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慣用的調控方式,可供我們在雙重轉型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