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科學家認為,二氧化碳是工廠在燃燒煤炭或石油時產生的排放,導致了全球變暖——陸地和海洋平均溫度上升。這也導致全球氣候更加不穩定,並產生巨大的成本:洪水和幹旱會破壞農業,特別是在非洲和亞洲地區。當冰蓋融化,海平麵上升,許多村莊和城鎮會被洪水淹沒,一些地方可能不再適於人類居住。
所有人都認同全球變暖不好,但卻不足以讓我們對其進行阻止。僅僅如此也不能改變我們的行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一劑經濟學的良藥。全球變暖屬於經濟學家反複研究的一類問題:市場失靈。特別是全球變暖是一個外部性問題。如我們前麵談到的,外部性問題是無意識的副作用,譬如鄰居大聲吹小號對你產生的影響。你的鄰居並不用支付這方麵的成本,因此他可以盡情地吹。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1941—)認為,二氧化碳排放是一類特殊的外部性問題,因為它的影響超越了空間和時間。一家德國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會擴散至全球,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總量,並影響氣候,德國的排放同樣也影響了中國和巴西的農民。碳排放會影響數代人,因為今天的排放會在未來幾十年裏給地球增溫,德國今天的排放會影響中國和巴西農民還未出生的後代。諾德豪斯將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稱為“雙重外部性”(double externality)。
鑒於二氧化碳是一種極端的外部性問題,其排放量已經非常多。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總排放量?假設最後一噸由某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使農業被破壞,村莊被洪水淹沒,導致全球經濟損失了50英鎊。通過避免這一損失,不排放最後一噸二氧化二可以帶來50英鎊的利益。但是,不排放會在其他地方產生成本。或許是該工廠在煙囪中安裝過濾設備。如果這一舉措讓該工廠付出了40英鎊,那麼總體上說,該工廠安裝過濾設備、減少排放對全社會來說是有利的。那麼該工廠在減少排放上應該做到什麼地步呢?經濟學的原理認為,應該一直減少到最後一噸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損失等於通過減少排放所帶來的利益。
假設一位經濟學家把全部的損失和利益都算出來了,並聲稱全社會必須將排放減半。為此,政府要求所有人將自己的排放減半,甚至是禁止燒煤。諾德豪斯從經濟學出發,提出政府可以以更低的代價達到減排目標:通過對碳征稅讓人們減少排放。這個建議是讓碳成本對人們的經濟決策產生更大影響。政府設定的稅率要確保人們隻製造從前一半的汙 染。
這種以稅收為基礎的方法更便宜,因為一些人減少自己的排放會比其他人更容易。假設政府對汽油征稅,教師可能就會騎自行車上班。這些人減少碳排放的成本低於給汽油漲價的成本。但是,低音提琴手隻能乘車去參加排練,因此減少碳排放的成本對他們來說比較高。他們寧可購買較貴的汽油,繼續開車。在稅收的情況下,減少碳排放成本較低的人和企業會比那些減少成本較高的人和企業更多地減少碳應用。相對於簡單地禁止燒煤,政府能夠以整體來說更低的成本實現自己的減排目 標。
大部分科學家認為,二氧化碳是工廠在燃燒煤炭或石油時產生的排放,導致了全球變暖——陸地和海洋平均溫度上升。這也導致全球氣候更加不穩定,並產生巨大的成本:洪水和幹旱會破壞農業,特別是在非洲和亞洲地區。當冰蓋融化,海平麵上升,許多村莊和城鎮會被洪水淹沒,一些地方可能不再適於人類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