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爾塔無疑是整部書中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她從頭至尾始終和敘事者在一起,如影隨形,可以說,她是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另一個“我”。書中的許多故事,許多離奇、怪異的傳說及逸聞,許多對事物的中肯評說,許多涉及人的生和死的暗示都是出自她之口。瑪爾塔是連接書中各種人和事的橋梁,是鼓勵敘事者回憶自己的童年和成長過程的感召者,是一個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角色的感召者。她以自己的主觀見解無意地激發敘事者剖析自我的超意識,使作家的自傳成分不僅在書中自然分布,而且成了吸引人的說枝節話的長詩。瑪爾塔這個不起眼的農村老婦,從未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卻不乏天生的智慧,敘事者自始至終對她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對她的愛甚至超過了對自己丈夫的感情。這種愛既深刻,又令敘事者感到不安和驚詫。瑪爾塔的力量在於她找到了世界的節奏。她不是一個追逐時間者,而是生活在時間裏。她跟存在的和諧相處中包含了某種令人不解、魅力無窮和超人的東西。她是個對什麼都關心、對什麼都知曉並擁有某種神秘力量的女巫!她的知識不是來自學校和閱讀,而是來自大自然,她本身就是大自然季節周期的化身。每年春天,作家——第一人稱敘事者來到位於穀地中心的房子,瑪爾塔也從酣睡中醒來,總是第一個出現在敘事者麵前。到了秋末萬聖節這一天,敘事者要離開穀地,也就在這時,瑪爾塔把自家的小屋打掃得幹幹淨淨,進入地下室,開始為期幾個月的冬眠。如同希臘神話中得墨忒耳的女兒珀耳塞福涅每年春天從地府回到上界,而秋天進入地府一樣,每當她回到上界,大地便春暖花開,萬物生長,而一旦她進入地府,大地上便是萬物凋零,一片蕭瑟。瑪爾塔回到地上,意味著生命的延續,她進入地下,便意味著死亡來臨。然而有死就有生,有生就有死,生死輪回正是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準許她深入自己的秘密,她意識到在大自然中任何東西都不是死的、無聲音和無知覺的。對於她一切都活著,都在跟她交談,都有感覺,因此與其說她賦予任何東西以生命,莫如說她適應自己到處遇到的生命並與之共濟共存。代表托卡爾丘克本人的無名的敘事者想向瑪爾塔學習的正是這種能力與智慧。故而她向我們顯示出的是一個追求知識的人,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自我,把自己描繪的和創造的世界的每個片段,都變成反思的線索,並帶著讀者一道去進行這種探索的遠征。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亦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波蘭文學中最耐人尋味的一部小說。小說中將四個層麵的人和事精確地編織在一起,既斷裂又連貫,始終保持著流暢的風格。作家在處理現實層麵——習俗描寫層麵時,總帶點嘲諷的口吻;第二個層麵——分裂成片段、散布在全書中的有關夢的哲學思考的層麵,作家在這兒總給讀者留下一個廣闊的回味空間;第三個層麵——隱藏的曆史訊息的層麵,它總是帶著一個尋根的願望和一個戲弄曆史的惡魔;第四個層麵——傳記層麵,包括第一人稱的敘事者的自傳成分和充滿了神話韻味的中世紀聖女庫梅爾尼斯的傳記。將傳記變成神話是托卡爾丘克創作的一大特色,好像沒有神話便既不能存在藝術,也不能存在藝術家。圍繞這四個層麵出現了大量插入的故事,它們構成了一個稠密的情節網。
瑪爾塔無疑是整部書中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她從頭至尾始終和敘事者在一起,如影隨形,可以說,她是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另一個“我”。書中的許多故事,許多離奇、怪異的傳說及逸聞,許多對事物的中肯評說,許多涉及人的生和死的暗示都是出自她之口。瑪爾塔是連接書中各種人和事的橋梁,是鼓勵敘事者回憶自己的童年和成長過程的感召者,是一個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角色的感召者。她以自己的主觀見解無意地激發敘事者剖析自我的超意識,使作家的自傳成分不僅在書中自然分布,而且成了吸引人的說枝節話的長詩。瑪爾塔這個不起眼的農村老婦,從未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卻不乏天生的智慧,敘事者自始至終對她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對她的愛甚至超過了對自己丈夫的感情。這種愛既深刻,又令敘事者感到不安和驚詫。瑪爾塔的力量在於她找到了世界的節奏。她不是一個追逐時間者,而是生活在時間裏。她跟存在的和諧相處中包含了某種令人不解、魅力無窮和超人的東西。她是個對什麼都關心、對什麼都知曉並擁有某種神秘力量的女巫!她的知識不是來自學校和閱讀,而是來自大自然,她本身就是大自然季節周期的化身。每年春天,作家——第一人稱敘事者來到位於穀地中心的房子,瑪爾塔也從酣睡中醒來,總是第一個出現在敘事者麵前。到了秋末萬聖節這一天,敘事者要離開穀地,也就在這時,瑪爾塔把自家的小屋打掃得幹幹淨淨,進入地下室,開始為期幾個月的冬眠。如同希臘神話中得墨忒耳的女兒珀耳塞福涅每年春天從地府回到上界,而秋天進入地府一樣,每當她回到上界,大地便春暖花開,萬物生長,而一旦她進入地府,大地上便是萬物凋零,一片蕭瑟。瑪爾塔回到地上,意味著生命的延續,她進入地下,便意味著死亡來臨。然而有死就有生,有生就有死,生死輪回正是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準許她深入自己的秘密,她意識到在大自然中任何東西都不是死的、無聲音和無知覺的。對於她一切都活著,都在跟她交談,都有感覺,因此與其說她賦予任何東西以生命,莫如說她適應自己到處遇到的生命並與之共濟共存。代表托卡爾丘克本人的無名的敘事者想向瑪爾塔學習的正是這種能力與智慧。故而她向我們顯示出的是一個追求知識的人,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自我,把自己描繪的和創造的世界的每個片段,都變成反思的線索,並帶著讀者一道去進行這種探索的遠征。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亦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波蘭文學中最耐人尋味的一部小說。小說中將四個層麵的人和事精確地編織在一起,既斷裂又連貫,始終保持著流暢的風格。作家在處理現實層麵——習俗描寫層麵時,總帶點嘲諷的口吻;第二個層麵——分裂成片段、散布在全書中的有關夢的哲學思考的層麵,作家在這兒總給讀者留下一個廣闊的回味空間;第三個層麵——隱藏的曆史訊息的層麵,它總是帶著一個尋根的願望和一個戲弄曆史的惡魔;第四個層麵——傳記層麵,包括第一人稱的敘事者的自傳成分和充滿了神話韻味的中世紀聖女庫梅爾尼斯的傳記。將傳記變成神話是托卡爾丘克創作的一大特色,好像沒有神話便既不能存在藝術,也不能存在藝術家。圍繞這四個層麵出現了大量插入的故事,它們構成了一個稠密的情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