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據考證始於唐代,是由插花、盆栽發展而來的。園林藝術是以自然山水景物為藍本的,盆景藝術也是自然的摹仿、濃縮、提煉,它比園林更精微。盆景藝術是中國園林藝術中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在民族傳統文化的寶庫中,它又能獨自占有一席位置。
盆景的流派很多,其中揚州一帶傳統的風格是以鬆柏榆楊(黃楊)為主要創作材料,不管是什麼樹種的鬆,成型後的姿態,都像一株小中見大的鬆樹,在矮小中要顯出蒼老古樸的氣勢。尤其黃楊盆景,主幹高不過數寸,枝幹卻遠伸盆外,用棕絲綁紮成一片片平整的樹冠,叫做雲片,所謂“一寸三彎,縮龍成寸”就是指的這種難度很大的盆景製作技術。這種控製生長、人為地造出型態的盆景,比起其他流派自由舒展的盆景來,是刻板了些,缺乏生氣,但是它作為園林廳堂內的陳設,卻與室內的環境異常協調合拍。同時,它又是有生命的活物。為了達到這種協調,陳放在幾案上的盆景,還要有一個幾座,架設在盆案之間,形成過渡。自由舒展,趨於自然的盆景適合在園林庭院中陳放,與四周的露地栽植的花木,層次分明,相得益彰。
花木能夠離開園林,園林卻離不開花木。“園”這個字,最早指的是果園。園林中觀果的植物種植,也非常普遍,同樣起到點景、點境、點時、點色的觀賞效果。舒花布實,尤其是金秋時節,丹柿、紅棗、木瓜、山楂、蘋果,從初秋到深秋,以至進入霜期的冬日,它們往往仍然掛在枝頭,垂在簷下,倒映在假山之畔的水池裏,裝點著園林的美。在南方的庭院,更有那南天竺一穗穗紅豆,璨若珊瑚,珠光寶氣,在霜雪中閃爍。使寂寞的園林之冬,透出春天的生機。
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竹數竿,石筍數尺,其地無多,其費亦無多也。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彼千金萬金造園亭,或遊宦四方,終其身不能歸享。而吾輩欲遊名山大川,又一時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曆久彌新乎!
園林的林字,包括樹木花草,園林中的植物,絕不可少,可以說,沒有這些植物在園中進行著不間斷的新陳代謝,隻能是一座死園,或者就不成其為園。但雖有花草樹木,如果配置不當,沒有章法,又不施以修剪汰除,那便成了一座荒園。
說到鬆,得順便介紹一下柏樹。俗話說鬆柏常青,其實柏樹年齡更長久。古代園林中,特別是寺廟園林中的柏樹,有千年以上曆史的就很多。太原晉祠中有一株周柏,傳為周公手植。其他如北京天壇、中山公園和紫禁城禦花園內的柏樹,都有數百年至1000年的曆史。
盆景有樹樁盆景和山水盆景兩大類型。樹樁盆景現在存活於世的,有明代遺物,至少已有300多年的曆史。一棵植物在盆中生長300多年,要經過多少代人的養護管理,稍有疏忽,如斷水、缺肥,便不能存活,就從這一點來看,盆景也是值得園藝家們十分珍愛的。
古代園林,隨著地域的不同,植物品類也有所區別。同樣,不同性質的園林,也有著不同的綠化手法和風格。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有別,嶺南的私家園林與江南的私家園林也有所不同。在長期造園實踐中,人們對植物品種的選擇,已經在適應地形,與不同性質建築的配合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水邊植柳,間種桃花,杭州西湖的蘇堤,北京昆明湖的西堤,揚州瘦西湖的長堤春柳,花木與環境配合都恰到好處。每當春日,桃紅柳綠,都是一幅春回大地的畫麵。要得到山林的野趣,就要追求“雜樹參天”、“繁華覆地”的效果。這裏覆地的繁花,當指的是野花。再有就是小院栽植梧桐,佛殿前種植銀杏,山上栽植鬆柏等等。但是有一些植物品種是被園林所偏愛的。這裏先說歲寒三友鬆、竹、梅。
在觀賞方麵,竹子的好處,在這篇短文中擺得很全了。此外,竹子的好處還在於宜山宜水,容易成活,容易成林,也容易更新。紛披疏落竹影的畫意,蕭蕭淅瀝竹聲的詩情,確實是園林中不可缺少的美景。在私家園林中,曲徑通幽的景致,多半由竹林中的石子路來表現,而杭州西湖的雲棲竹徑一景所呈現的“萬竿綠竹影參天,九曲山溪咽細泉”的畫麵,又是一種雄秀幽深的情調。以竹造景,風格是多種多樣的,三竿兩竿,一叢幾叢,與各種景物巧妙搭配,都能構成園中的點景小品,與花與石、與泉流與曲徑、與粉牆與漏窗、與簷與階、與鬆柏與桃柳、與風與雪、與露與月都能組成畫幅,竹是最理想的園林植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