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理水——古代園林的命脈(2 / 2)

私家園林的水麵較小,且都串聯在城市的河網之中,沒有河網可串的,靠地下水,鑿井人工灌注。這些園林的觀賞要求,主要是對水的要求。一是水位要求恰到好處,許多小園的岸邊疊石,需要在露出水麵的一定高度看,才能欣賞到最佳景致。二是要活,凡是死水,要用山石堆疊遮擋,做出一個假的活水源頭,或者出水的地方。在一些園林中,故意將臨水牆的根部,做出券洞,使水進到牆的另一邊或建築的基部,取得活水源頭的效果。三是要曲,水道要彎轉有度,不能一眼望到頭,這是水上障景的手法,另外還要用山石、建築、花木來掩映。四是要寬窄相間,空間上要產生變化。五是要分出景區,一區一水,一水一區,區區有水。園林中水的得景,不隻是池景,還另有一些常用的手法。

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是因為北京西北郊的泉流彙聚,形成北方少有的“西湖景”水鄉情致,才在這裏選址造園的。造園的第一步,就是展拓水麵成昆明湖。所以乾隆皇帝有一番話說:挖湖是為了治水,有了湖山的勝景,會沒有亭台的點綴嗎?這是造園先理水的典型事例。古代園林中,有一類水景園,其實,現存的絕大多數的古代園林,都可以歸納到這一類型之中,隻有少數園林是缺水、少水的。有人說,紫禁城內的乾隆花園就看不到水,事實也是如此,一無池,二無沼,但它在裏麵建有一個禊〔xì細〕賞亭,亭內地麵鋪石,鑿出一個盤曲的石槽,稱為流杯渠,這是模仿蘭亭修禊的故事。石槽上方有一貯水的缸與石槽通連,石槽一經放水,便可以浮著小酒杯流動。這裏的水,可以說是園內的唯一可見的水。同時,這個以疊山取勝的園子,還疊出一些澗穀、飛橋,雖不見水,也把水隱喻了出來,是一種以虛代實的手法。這種手法在許多園中被運用著。

古代園林中,最通常出現的水景是水池,水池的名稱很多,有稱之為金魚池的,有稱之為湖的,有稱之為沼的。凡是有水池出現的園,不是以它為全園的中心,便是作為園內一個景區的中心,而且往往與假山相配合,構成山水園的基本格局,這是造園的最基本的結構條件。

另一個少水的園子是蘇州的滄浪亭,園內的水池與整個園子相比,是太小了些。但滄浪亭園門臨水,從門前看,滄浪亭像在一個島上,必須通過石橋才能進入,園外的水,彌補了園內水的不足。其實,頤和園中的南湖島、嘉興南湖的煙雨樓,都是四麵環水,島上無水,並沒有人提出這裏無水的問題。

古代園林的水景運用,隨處都可見到。有一首描寫明代北京勺園的詩,其中兩句:“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這是說水的景觀效果。另一首著名南宋詩人陸遊的詩《沈園》,其中兩句:“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這是園林水景所產生的情。

在自然風景園林中的水係,是非常重要的水景保證。杭州西湖的水源,主要由溪流注入,然後導入運河和城河。而濟南的大明湖,依靠泉流彙聚,流入小青河,歸於渤海。玄武湖湖水來自鍾山北麓,幾經周折,分口注入長江。這些湖景的保持,全依賴於水係的保持,從古至今,它們都與國家河道工程關係密切,並且是城市建設的一個既是生活、生產需要,又是美化城市風貌的重要方麵。

園林中的水,我們已從一池、一湖,說到了一杯。最後,還要說到大處去,即江南三大名樓所憑借之水。黃鶴樓建在長江邊上,滕王閣建在贛江邊上,嶽陽樓建在洞庭湖之畔,這幾座幾經毀建的名樓,與它們所憑借俯瞰的江湖之水,組成了統一的景觀。“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黃鶴樓下的長江煙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滕王閣下的贛江秋水。“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這是嶽陽樓下洞庭湖的萬頃波濤。更有將大海攝入畫麵的,這便是山東的蓬萊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