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兒童體育遊戲(1 / 2)

與跳繩在運動方式上十分相似的另一種跳躍運動是跳竹竿。跳竹竿是我國海南黎族男女青年十分喜愛的傳統體育娛樂項目。逢年過節,農閑之時,就在村寨的場上擺上竹竿陣,即在兩根平行放置的粗長的竹子上,橫置八根竹竿,竿間保持一定距離。遊戲的人分為擺竿的和跳竿的兩組。擺竿的有八人,兩兩相對,跪在地上,左右手各持一竿,在鑼鼓和樂器的節奏中,擺動手中的兩根竹竿,使之時開時合。跳竿的人則輕盈靈活地在這開開合合的竹竿陣中跳來跳去,旋轉舞蹈。而在一旁圍觀的村民們則不住地為跳竿者叫好加油。隨著鼓樂的節拍越來越急促,竹竿擺動開合的節奏越來越快,腿腳不靈、反應緩慢的一個個被竹竿夾住腳踝,被扔出場外,淘汰出局。能跳到底,順利過關的都是身手矯捷、技藝過人的男女青年。於是,跳竹竿的優勝者往往成為小夥子和姑娘們傾慕的對象。

一手握住竹竿或木棍的一端,一手揮鞭或木刀,胯下的竹竿隨著兒童的蹦蹦跳跳的馬步逶迤前進。這種為男孩子們所喜愛的騎竹馬遊戲的產生,大概與從西漢開始興起的騎兵有直接的關係。騎兵們金戈鐵馬,馳騁如飛的英姿成為男孩子們模仿的榜樣。《後漢書·郭伋傳》寫道,當郭伋〔ji及〕做了並州州官,前去上任時,走到黃河北邊的美稷縣城時,有好幾百個兒童騎竹馬在路邊迎接。兩晉南北朝時,七八歲的孩子們也很喜歡這種遊戲(張華《博物誌》)。唐代的李白也曾在他的詩歌《長幹行》裏寫道,一個男孩騎竹馬去找一個小女孩玩青梅,以後人們常用“青梅竹馬”形容青年男女從小培養起來的純潔感情。

清代還出現了以踢毽為生的江湖藝人,這些人的技藝非常高明,表演起來手舞足蹈,連貫流暢,毽子在他們的頭上、臉上、後背、前胸、腳上、全身的各個部位盤旋飛舞,如花簇錦團,妙不可言(《帝京歲時紀勝》)。

到了明清,毽子更加普及,不僅兒童踢,而且成為婦女喜愛的體育活動,被稱為“攆花”,帶給深閨中的女子許多樂趣。她們換上輕便的短裝,常常不知疲倦地踢到日頭西落(《清代北京竹枝詞·百戲竹枝詞》)。小小的毽子甚至走進了皇宮,成為宮女們的一項消遣,光緒皇帝的瑾妃就很會踢毽子。

兒童時期是人一生中最奇妙的時期。在兒童的眼裏,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遊戲場,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做遊戲。正是在蹦蹦跳跳的遊戲中,兒童們完成了對未來人生的準備。他們不僅模仿大人們的體育活動方式,如蕩秋千、踢足球,而且以自己特殊的想象力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遊戲。早在唐朝兒童體育遊戲就已經令人目不暇接了,如騎竹馬、口接拋果、藏鉤、捉蜘蛛、粘蝴蝶、爬樹、掏鳥窩、打泥彈、放風箏、踢球、積木、壘石等等(路德延《小兒詩五十韻》),以後曆代又在不斷地增加,其中好多遊戲誰也不知道是怎樣發明的,又是如何流傳的。但是它們的確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甚至不少大人們的遊戲也是在兒童遊戲的基礎上加工提高而成的。兒童遊戲一般都有明確的時間性、季節性,什麼時候幹什麼都有約定俗成的規律,正如清代北京一首兒歌中唱的“楊柳青,放空鍾(空竹);楊柳活,抽陀螺;楊柳發,打尜尜〔ga嘎〕(遊戲時先用手中木棍將放在地上的紡錘形的木塊擊起,在空中向遠處的目標擊去);楊柳死,踢毽子”(《帝京歲時紀勝》)。下麵簡要地介紹幾種:騎竹馬、打陀螺、踢毽子、跳繩。

中國古代用腳踢的各種體育活動十分豐富,踢毽子就是其中極有特色的一種。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少林寺的第一代住持,印度來的高僧佛陀在洛陽遊曆時,就看見一個12歲的小男孩站在高高的井欄上十分靈巧地踢毽子,一口氣踢了500下。佛陀十分驚異,就收了這個男孩做他的弟子,這就是後來有名的少林高僧慧光(《續高僧傳》)。不過,當時慧光踢的與後來用雞毛和銅錢做的毽子不一樣,可以算是毽子的雛型。從宋代開始,雞毛毽流行起來。城市裏出現了專門製造毽子的手工作坊(《武林舊事》)。孩子們三人一夥,五人一群邊走邊踢。宋代個人技巧性的足球已到很高的水平,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踢法,這對踢毽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踢毽子的技術也越來越複雜,名堂也越來越多,不僅用腳,而且用膝、用肚、甚至用頭頂。按照身體部位的不同和不同的踢法,出現了各種花樣,像什麼裏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等等。這些踢法與古代中國足球“白打場戶”中的踢法相似,因此,宋朝人高承指出踢毽子與踢足球之間有密切的關係(《事物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