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展現出蓬勃生機與活力。在“一帶一路”實踐中,內陸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逐步從開放末梢走向開放前沿,拓展了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規劃實施,各領域人文合作深入開展。據統計,自2013年至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7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和地區推進建設75個經貿合作區,上繳東道國稅費22億美元,創造21萬個就業崗位。在國際舞台上,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80多個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舉辦,成為推動全球發展合作的機製化平台,贏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譽。“一帶一路”建設的生動實踐,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重要借鑒,讓世界更加關注中國道路,提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


四、拓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這是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譜寫“一帶一路”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深化貿易投資合作。開展貿易和投資合作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雙向開放才能實現更好的利益融合。一是完善貿易投資促進機製。在現有區域和雙邊合作框架下,進一步完善與相關國家的貿易投資促進機製,與國際組織聯合開展戰略性問題研究。推動與沿線和有關國家商簽或修訂貿易投資便利化條約和協定。二是有序引導支持對外投資。開展優勢產能、裝備製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共同建好一批示範性經貿合作區。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產業發展。三是鼓勵沿線和有關國家來華投資。積極開展投資促進工作,吸引沿線和有關國家企業到我國投資興業,特別是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持國內實體經濟發展。四是促進貿易雙向平衡。搭建好經貿交流新平台,進一步向世界開放市場。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傳統優勢產品的競爭力。加強跨境電子商務合作,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培育貿易新增長點。

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當前,“一帶一路”建設進入深耕細作的新階段,要繼續把互聯互通作為重點,打破沿線和有關國家發展瓶頸。一是完善基礎設施聯通網絡。紮實推進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以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通信、電力、油氣管網為重點,聚焦關鍵通道、關鍵城市、關鍵項目,著力推動陸上、海上、天上、網上四位一體的聯通。二是協調政策規則標準聯通。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質量技術體係對接,開展海關、檢驗檢疫、邊境管理等合作,促進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的聯通,為互聯互通提供機製保障。三是創新設施聯通融資渠道。充分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平台作用,深化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合作,創新投資和融資模式,加大完善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金融支持保障體係。

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創新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搞好“一帶一路”建設也要向創新要動力,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推動創新資源共享、創新優勢互補,促進沿線和有關國家創新能力的共同提升。加強技術創新的開放合作,把握新一輪產業革命帶來的機遇,推進國際科研項目合作,著力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合作。加強理論創新的交流互鑒,建設好智庫聯盟和合作網絡,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學術研究、理論支撐、話語體係建設,為各國開辟發展新路徑提供智力支持。加強創新人才資源的交流合作,加強同沿線和有關國家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培養培訓各類專業人才,夯實“一帶一路”建設的民意基礎。

加強全球經濟治理合作。全球經濟治理應該以合作為動力,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性應對。主動參與和引領全球經濟議程,參與全球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增強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積極同有意願的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逐步形成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麵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製定、爭取全球經濟治理製度性權力,不當旁觀者、跟隨者,要做參與者、引領者,在國際規則製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