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真善美,貶斥假惡醜。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文藝的天性和天職就是發現美和創造美,通過對生活和人性的深度挖掘與全麵觀照,弘揚良知和布達道義,宣示真理和傳播文明。古往今來,舉凡能夠被廣泛接受和傳誦的文藝作品,正是因為作品承載了真善美,使人們為之動容動情動心。魯迅的《一件小事》、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雖然篇幅短小、語言平易,卻耳熟能詳,原因就在於作品所表達出來的對真的洞見、對善的謳歌、對美的頌揚,感染了人,打動了人。今天的文藝創作,要以社會主義文藝觀、價值觀為基本遵循,以真善美為永恒追求,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生活現象之真、勸喻啟示之善、鮮活靈動之美,營造積極健康的精神環境和剛健有為的思想氛圍。

謳歌真善美並非不能表現和反映假惡醜。文學藝術是生活的審美再現,是非真假,善惡美醜,世間一切都可以為作家藝術家所擷取,成為創作的素材。作家藝術家可以有個人觀察社會的獨特方法和視角,可以對社會醜惡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可以對任何人物、事件、場景等進行個性化呈現。但是,在其內心深處,應當有抑惡揚善、激濁揚清、抨擊醜惡的風骨和硬度。文藝作品可以表現假惡醜,但它的立場是求真、揚善、審美。假惡醜進入文藝作品,有一個基本前提,即要站在堅持倡揚真善美的立場上,立足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基礎上,本著維護社會正義和良知的目的,進行社會批判、道德批判、人性批判,而不能讓揭黑曝醜成為博人眼球的噱頭。意大利文藝批評家克羅齊說:“醜先要被征服,才能收容於藝術。”在文藝創作中,假惡醜隻有被作為真善美的征服物出場,才能獲得認同。隻有假惡醜服膺在真善美的統攝之下,文學藝術才能夠化醜為美,化腐朽為神奇。在現代作家聞一多的詩作《死水》中,那一溝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死水,被詩人滿腔的憎恨和批判所征服。支撐這種批判精神的,正是對真善美的堅守,揭露、批判醜惡和肮髒,激發著人們對新生活的期望和向往。

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文藝與道德密不可分,道德內涵並不是對文藝的額外附加,而是文藝的價值之源。孟郊一首短短的《遊子吟》之所以流傳千年,就在於它生動謳歌了偉大的母愛。蘇東坡稱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講的是從司馬遷之後到韓愈,算起來文章衰弱了八代。韓愈的文章起來了,憑的就是“道”,就是文以載道,其中就包含著道德倫理之道。作家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總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進行題材選擇、情節設置、形象塑造,通過故事結構、事件場景、人物命運,讓人們或感受溫暖、友情、善良,或看到冷酷、暴力、惡毒。文藝作品的道德取向不同,最終對讀者、觀眾、聽眾和社會造成的影響也不同。前者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引人向善,成為推動社會和人類進步的積極力量;後者腐蝕靈魂,敗壞人心,甚至將人推向罪惡的深淵。這說明,文學藝術在社會道德體係建構中承擔著重要職能。這種社會職能,不由作者本人的意願來決定,無論作者希望不希望、情願不情願承擔這一職能,它都客觀發生。一切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作家藝術家,其創作行為,必須融入道德因素的考量,必須以推動人的靈魂向上為己任,最終實現整個社會文明刻度的提升。傳遞真善美,引領社會道德水準和文藝價值的提升,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這是千百年來文藝的重要功能。

傳遞真善美,貶斥假惡醜。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文藝的天性和天職就是發現美和創造美,通過對生活和人性的深度挖掘與全麵觀照,弘揚良知和布達道義,宣示真理和傳播文明。古往今來,舉凡能夠被廣泛接受和傳誦的文藝作品,正是因為作品承載了真善美,使人們為之動容動情動心。魯迅的《一件小事》、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雖然篇幅短小、語言平易,卻耳熟能詳,原因就在於作品所表達出來的對真的洞見、對善的謳歌、對美的頌揚,感染了人,打動了人。今天的文藝創作,要以社會主義文藝觀、價值觀為基本遵循,以真善美為永恒追求,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生活現象之真、勸喻啟示之善、鮮活靈動之美,營造積極健康的精神環境和剛健有為的思想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