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即烏紗帽,在古代亦叫“漆(糸麗)冠”或“陡”,是用紗或羅織物表層塗以漆液製成的。作為朝廷官吏的帽子它一直沿用到明代。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曾出土過一頂外觀完好烏黑的漆(糸麗)冠,這頂漆(糸麗)冠采用的是髹漆塗層技術,具有硬挺、光亮、滑爽、耐水、耐腐蝕等特點,反映了我國古代以生漆塗層進行硬挺整理加工的技術水平。
在古代漆布和油布皆為禦雨蔽日的用品,但油的來源比生漆多,故用油比用漆更廣泛一些。南北朝時,對塗層所用各種油的性能和用途已積累了不少經驗,如《齊民要術》記載:“荏油性淳,塗帛勝麻油。”隋唐時期出現了在塗層用油中添加顏料,使塗層織物具有各種色彩的技術,如當時帝王後妃所乘車輛上的青油幢、綠油幢、赤油幢等各色避雨防塵的車簾,就是采用這一技術製成的。唐《四時纂要》還記載了一種用兩種油配製油衣油的方法,“大麻油一斤,荏油半斤,不蚛〔zhong仲〕皂角一挺(槌破、去皮、子),樸硝一兩,鹽花半兩。在取盛熱時,以瓷盛油,以綿裹皂角、樸硝、鹽花等,同於瓶子中日煎,取三分耗去一分,即油堪使”。不蚛皂角就是沒有被蟲子咬過的皂角,樸硝是硝酸鈉,鹽花當為氯化鈉。這裏所說的日煎,即日曬,需在盛夏進行。“如不是盛夏用油,即以油瓶子於鐺釜中重湯煮取,油耗一分,即堪使用。”重湯即是在釜中隔湯蒸煎。用此油製成的油衣“常軟,兼明白,且薄而透亮”。元以後,幹性植物油的煉製和塗層技術又有了進一步提高,如《多能鄙事》裏記載熬煎桐油除添加黃丹外,還要添加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鉛等一些金屬氧化物作幹燥劑,熬製時“勤攪莫火緊”,油熬到無油色時,以樹枝蘸一點,冷卻後再用手“抹開”,如果所塗油膜像漆一樣光亮並且很快就幹燥,則停止熬製。這種熬製和測試的基本方法,在一些油布傘、油布衣等生產廠家一直沿用至今。
塗層整理是防護性的整理方法之一,是在織物表麵塗覆一層高分子化合物,使其具有獨特的功能。我國古代多以桐油、荏油、麻油及漆樹分泌的生漆等作為塗層材料。生漆的主要成份是漆酸,當它塗在織物上後,與空氣中的氧化合,便幹結固化成光滑明亮的薄膜。桐油、荏油、麻油屬幹性植物油,含碘值較高,塗在植物上,遇空氣中的氧可被氧化幹結成樹脂狀具有防水性能的膜。由記載和陝西省長安縣普度村西周墓出土文物可知,早在春秋時期,我國人民就已掌握了織物塗層整理技術。西漢以來,用此工藝加工出的漆沙、漆布、油布等製品,成為製冕和防雨用品的主要材料。
熨燙整理是用熨鬥壓熨織物使之尺寸穩定,外觀平整。據《古器評》記載:“漢熨鬥,此器頗與今之熨鬥無異,蓋伸帛之器耳。”表明至遲在漢代已普遍將熨鬥用於絲綢的平整了。宋徽宗臨摹的唐代張萱《搗練圖》畫卷和河北井陘縣柿莊宋墓壁畫中的熨帛畫像,形象地展示了古代婦女熨燙織物的勞動場麵。從這兩幅畫像上看,熨帛需三人合作,其中二人使勁拉挺織物,另一人手持熨鬥熨燙織物。古代熨鬥多為銅製(也有鐵製),其形如平底小鍋,手柄有金屬柄,也有插裝的木柄,使用時,鬥內盛放熾熱火炭,利用熱量傳導,進行熨燙。1966年在長沙楊家嶺西漢墓中出土的熨鬥,是現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熨鬥,這個熨鬥口沿外折,淺腹,高4.2厘米,口徑19.2厘米,底徑11.4厘米,手柄向上翹起,長約13厘米,口沿及手柄上麵刻有幾何圖案,熨鬥底部有墨寫隸書“張端君熨鬥一”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