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生存”模範生趙匡胤:在糾紛內訌中勝出(1 / 3)

事實上在後周開國皇帝郭威臨終前,朝廷中就有流言稱該年將士“郊賞薄於唐明宗時”,意思是今年大家夥兒拿到的福利不如當年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後唐皇帝)給的多,這個流言在彼時出現的目的就是挑動將士的不滿情緒,以為別有用心者利用。郭威為了給柴榮保駕護航,將他的外甥、禁軍將領李重進召入宮中,“屬以後事,乃命拜(柴)榮,以定君臣之分。”這才度過了非常時期。現在突患重病的柴榮遇到的情況其實也是類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個是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上位為周恭帝,可謂典型的弱勢皇帝;另外一個,垂簾聽政的符太後沒有任何從政經驗,這也讓別有用心者蠢蠢欲動。因為毫無心機或者說權謀的符太後垂簾聽政,無力控製政局。

其實當時周世宗擔憂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附馬、長期擔任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最高長官)、在禁軍中頗具實力的張永德;另一個是郭威的外甥、侍衛親軍司統帥李重進。張永德由於全麵掌控禁軍,還屢立軍功,加上是郭威的女婿,資曆、人望俱備,周世宗不能不防。而周世宗另外要防的那個人李重進,長期居於侍衛司統帥位置上,功高位重, 且年長於周世宗。雖然當年李重進受郭威囑托,“命拜(柴)榮,以定君臣之分。”但回顧曆史,五代帝王憑借侍衛親軍擁戴而上台的不乏其人, 像後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從珂, 以及後周太祖郭威都是。而廣順初年, 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王殷借抵禦契丹為名, 出任天雄軍節度使, 加同平章事, 典軍河北重鎮,權重一時難製。為了防止兵變故事重演, 周太祖郭威下令誅殺王殷,這才避免了悲劇再次上演。現在周世宗在去世前運籌帷幄,布局護子,保證政局不生大的變故,就必須要引進新人對張、李二人加以製衡。由此,周世宗柴榮的藩府舊僚趙匡胤浮出水麵,成為博弈平衡器得以超常規上位。

趙匡胤是在廣順元年(951)開始追隨柴榮的。這一年柴榮出任鎮寧軍節度使,趙匡胤在他的節度使幕府中任職;兩年後,柴榮回京任開封尹、晉王,趙匡胤也跟隨他回京,擔任開封府馬直軍使。當然,開封府的馬直軍使隻是個八九品不入流的小軍官,趙匡胤在當時可謂籍籍無名。趙真正崛起是在高平之戰以後。他一戰成名,被破格提升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嚴州刺史是五品官,殿前都虞候是殿前軍的第二號長官,與有皇親國戚之稱的李重進、張永德等幾乎可以相提並論。此時,趙匡胤才剛滿28歲,周世宗柴榮對他稱得上青睞有加。那麼,柴榮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事實上柴榮此舉是出於製衡的需要。李重進、張永德作為皇親國戚掌控重兵,尾大不掉,周世宗柴榮急需心腹為其保駕護航。誠如上述,趙匡胤是柴榮的忠實追隨者,且在高平之戰後才獲提拔,論聲望、資曆和軍功都較李重進、張永德要低,所以頭一個,周世宗柴榮不擔心趙匡胤日後有反叛之心;另外趙匡胤能力強,手下有一幫人跟著他。趙匡胤在高平之戰後,負責禁軍的整頓和擴充殿前諸班工作。他積極招募“天下壯士”到殿前司,使得該司“士卒精強,近代無比。”這其實也是周世宗柴榮有意為之。將招兵權和練兵權交給趙匡胤而不是張永德,就是要在禁軍內部實現製衡——禁軍內部分屬兩派後,兵變之事才難以發生。這是周世宗柴榮的機心之所在。

事實上在後周開國皇帝郭威臨終前,朝廷中就有流言稱該年將士“郊賞薄於唐明宗時”,意思是今年大家夥兒拿到的福利不如當年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後唐皇帝)給的多,這個流言在彼時出現的目的就是挑動將士的不滿情緒,以為別有用心者利用。郭威為了給柴榮保駕護航,將他的外甥、禁軍將領李重進召入宮中,“屬以後事,乃命拜(柴)榮,以定君臣之分。”這才度過了非常時期。現在突患重病的柴榮遇到的情況其實也是類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個是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上位為周恭帝,可謂典型的弱勢皇帝;另外一個,垂簾聽政的符太後沒有任何從政經驗,這也讓別有用心者蠢蠢欲動。因為毫無心機或者說權謀的符太後垂簾聽政,無力控製政局。

其實當時周世宗擔憂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附馬、長期擔任殿前都點檢(殿前司的最高長官)、在禁軍中頗具實力的張永德;另一個是郭威的外甥、侍衛親軍司統帥李重進。張永德由於全麵掌控禁軍,還屢立軍功,加上是郭威的女婿,資曆、人望俱備,周世宗不能不防。而周世宗另外要防的那個人李重進,長期居於侍衛司統帥位置上,功高位重, 且年長於周世宗。雖然當年李重進受郭威囑托,“命拜(柴)榮,以定君臣之分。”但回顧曆史,五代帝王憑借侍衛親軍擁戴而上台的不乏其人, 像後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從珂, 以及後周太祖郭威都是。而廣順初年, 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王殷借抵禦契丹為名, 出任天雄軍節度使, 加同平章事, 典軍河北重鎮,權重一時難製。為了防止兵變故事重演, 周太祖郭威下令誅殺王殷,這才避免了悲劇再次上演。現在周世宗在去世前運籌帷幄,布局護子,保證政局不生大的變故,就必須要引進新人對張、李二人加以製衡。由此,周世宗柴榮的藩府舊僚趙匡胤浮出水麵,成為博弈平衡器得以超常規上位。

趙匡胤是在廣順元年(951)開始追隨柴榮的。這一年柴榮出任鎮寧軍節度使,趙匡胤在他的節度使幕府中任職;兩年後,柴榮回京任開封尹、晉王,趙匡胤也跟隨他回京,擔任開封府馬直軍使。當然,開封府的馬直軍使隻是個八九品不入流的小軍官,趙匡胤在當時可謂籍籍無名。趙真正崛起是在高平之戰以後。他一戰成名,被破格提升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嚴州刺史是五品官,殿前都虞候是殿前軍的第二號長官,與有皇親國戚之稱的李重進、張永德等幾乎可以相提並論。此時,趙匡胤才剛滿28歲,周世宗柴榮對他稱得上青睞有加。那麼,柴榮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事實上柴榮此舉是出於製衡的需要。李重進、張永德作為皇親國戚掌控重兵,尾大不掉,周世宗柴榮急需心腹為其保駕護航。誠如上述,趙匡胤是柴榮的忠實追隨者,且在高平之戰後才獲提拔,論聲望、資曆和軍功都較李重進、張永德要低,所以頭一個,周世宗柴榮不擔心趙匡胤日後有反叛之心;另外趙匡胤能力強,手下有一幫人跟著他。趙匡胤在高平之戰後,負責禁軍的整頓和擴充殿前諸班工作。他積極招募“天下壯士”到殿前司,使得該司“士卒精強,近代無比。”這其實也是周世宗柴榮有意為之。將招兵權和練兵權交給趙匡胤而不是張永德,就是要在禁軍內部實現製衡——禁軍內部分屬兩派後,兵變之事才難以發生。這是周世宗柴榮的機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