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生態環境和民生的關係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生態環境就是民生福祉的科學論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可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和環境。因此,他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一論斷既是對生態文明理論和民生理論的創新,又是對人民群眾對當前生態環境問題強烈關注的自覺回應。“生態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的提出,已經大大超出了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代的物質主義價值觀,不再為單純的物質追求所束縛,而是更關注當代人之間的公平和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的公平。自然界是屬於全人類的,當代人及後代人都應公平地享有自然界的資源和環境,共同承擔起在生態係統中生存和發展的道德責任,從而創造高度的生態文明。
(五)在生態保護的策略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根本之策的科學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六)在生態文明製度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法治是生態文明建設根本保障的科學論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實行最嚴格的製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他提出,要加強生態環境源頭保護製度、損害賠償製度和生態補償製度建設。強調要用法治的方式建立領導幹部責任追究製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的基本路徑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要與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堅持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武裝頭腦,把生態文明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努力建立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增長方式、產業結構、消費模式和製度體係。為此,必須著重抓好五個方麵的工作。
(一)弘揚生態文化,增強生態意識
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協同發展的文化,是融合古今中外文明成果與時代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文化載體,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公民生態意識的缺乏,實際上也是生態文化的缺乏。通過教育和各種宣傳手段,幫助政府、組織和公民個人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樹立天人合一的生態世界觀、厚德載物的生態倫理觀、順應時代的生態實踐觀,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生產更多蘊含綠色環保理念的文化產品;積極營造生態文化氛圍,形成生態製度文化導向,從而在發展中統籌考慮生態環境目標和經濟社會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四)在生態環境和民生的關係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生態環境就是民生福祉的科學論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可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和環境。因此,他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一論斷既是對生態文明理論和民生理論的創新,又是對人民群眾對當前生態環境問題強烈關注的自覺回應。“生態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的提出,已經大大超出了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代的物質主義價值觀,不再為單純的物質追求所束縛,而是更關注當代人之間的公平和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的公平。自然界是屬於全人類的,當代人及後代人都應公平地享有自然界的資源和環境,共同承擔起在生態係統中生存和發展的道德責任,從而創造高度的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