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清代世界地理著作——《海國圖誌》(1 / 1)

卷3—4世界和各洲地圖

卷81—83夷情備采

卷1—2籌海篇(論海上防衛)

卷5—10中印半島各國

卷18南太平洋各島

卷64—70南美各國

卷11—16南洋群島各國

卷77—80籌海總論

卷17日本

卷19—32印度和西南亞各國

卷57—58北歐各國

卷54—56俄國

卷50—53英國

卷33—36非洲

卷74—76國地總論

卷84—93輪船、大炮模型和圖紙

卷59—63美國和北美各國

魏源(公元1794—1856年),清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和地理學家。在鴉片戰爭後,為了使國人了解外國,尋找禦侮強國的道路,他在愛國將領林則徐的鼓勵支持下,以林則徐搜集和請人翻譯的外國地理著作編成的《四洲誌》為基礎,大加增補著成《海國圖誌》一書(50卷,49萬字),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刊印。到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時,他將該書擴大到60卷,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又擴大到100卷,84萬字。在書中,他大量參引中外史地著作,除林則徐編的《四洲誌》外,我國古代的《史記》、《漢書》、《水經注》,以及清陳倫炯的《海國聞見錄》等著作;外國傳教士艾儒略的《職方外記》、南懷仁的《坤輿全圖》等,以及各種文件、奏折等,至少有百種以上資料被參閱引用。同時參照香港“英夷公司”製的《大憲圖》,繪製世界各國地圖74幅,以配合文字記述。以100卷本《海國圖誌》為例,其記述國家及內容如下:

我國最早由中國人自己編撰,並采用經緯度、投影等近代科學方法配製地圖的世界地理著作,是1842年出版由魏源主編的50卷本《海國圖誌》。

卷37—49歐洲各國

《海國圖誌》的記述是以地理記述為主,但廣泛涉及各國曆史、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宗教、曆法等各個方麵,介紹的世界地理範圍幾近當時的所有已知區域。所以,它是我國當時關於世界地理、世界知識最豐富的著作,對我國近代開展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及維新活動,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許多革新運動的領導人都受過此書的影響,並極力推崇它的作用(如康有為、梁啟超等)。同時,它對開闊日本人的視野,推動日本明治維新也起有重大作用,它在1854年即被譯成日文,在日本廣為流傳。由此可見,魏源的《海國圖誌》不僅在我國地理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思想史上也具特殊地位。

卷94—100西洋技藝雜述

卷71—73各國宗教、中西曆法、中西紀年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