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時期(遠古—公元220年),是我國古代地理學觀念由萌芽到初步發展的時期,也是我國傳統地理著述體係的逐漸建立時期。
從以上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到效益來說,不難看出,它們都不僅是采用了比較科學的工程措施,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們是在對各種區域地理形勢進行認識、比較的基礎上,正確地選擇了最優的地理走向(條件),即在當時技術生產水平下的最好選擇。這說明,當時在區域地理認識上,已能正確地將對地理的正確認識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
興安縣城附近是一個小盆地,周圍為山地,這裏與東北的湘江、東南的大榕江、漓江相連,形成曆史上著名的交通要道“湘桂走廊”。在這裏,以興安縣為界,東半部地勢南高北低,發源於海洋山的海洋河,便依地勢由南向北,經興安縣城東側流過,成為湘江的一支源流,它由湘江而入長江,屬長江水係。興安縣西半部地勢北高南低,發源於貓兒山的六澗河順勢南流,一路上彙支流而成大榕江,南至桂林附近又稱為漓江,漓江向西南流經梧州等地而入西江、珠江,屬珠江水係。在興安縣城附近,有一條源於縣城西北的始安水,向西南流入大榕江,成為珠江水係的一條小支流;興安縣城東又有一條雙女井溪流入湘江,為長江水係的一條小支流。而這二條小水係的分水嶺是幾條小山嶺(即太史廟山、始安嶺等),其寬度不過1.5公裏左右。
靈渠,位於今廣西興安縣城附近,是一條連接湘江、漓江、大榕江,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係的人工運河。它是秦始皇為攻取五嶺以南各地,解決軍糧運送問題,於公元前219年派史祿經五年勘察設計、修鑿而成的,全長約34公裏。靈渠的修鑿是在充分利用地理形勢的優越條件下完成的。
芍陂是公元前6世紀末楚國孫叔敖領導修築的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位於今安徽壽縣安豐城南,所以又稱安豐塘。它恰當地利用了當地東、南、西三麵較高而北麵較低窪的地形特點,引水截流而形成一個大型蓄水池,利用閘門等控製調節水量,可灌溉農田近一萬頃,使這一地區農業(水稻種植)得到較大發展。
當然,《禹貢》和《山經》仍有許多不可靠的內容,尤其是《山經》中包含了許多奇花異草、神禽怪獸的神話故事,以及虛構的山嶽距離等內容。但它們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地理著作,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先秦時期中國人民對於世界的認識觀念主要有三種,即“蓋天說”、“大小九州說”和“四海說”。
軍事地理研究很早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尤以春秋戰國時代最為發達,這時不僅在戰爭實踐中出現了許多英勇善戰的軍事家,而且在學術研究上出現了“兵家”學派。雖然軍事地理並未作為一門專門學科,但是,當時對地理環境與軍事活動的關係卻非常重視,無論是在戰爭實踐中加以巧妙利用,還是軍事理論論述中都有涉及。
首先,關於地形與軍事活動的關係,先秦時的認識是明確的。如孫子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扼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還指出:“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地知天,勝乃可全。”(《孫子兵法·地形》)所以,當時作戰便要求“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了解所謂“轘〔huán環〕轅之險、濫車之水,名山通穀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裏之遠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廢邑因殖之地”等地理條件,“然後可以行軍襲邑,舉錯知先後,不失地利”(《管子·地圖》)。而且在兵法中,明確提出戰爭勝負與地理條件的關係。如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孫子兵法·地形》)它的意思是:兵法說,判斷戰爭的勝負,要注意五種情況,一是土地麵積的大小,二是物產的多少,三是兵員的多寡,四是力量的對比,五是勝負的可能性。而歸根結底是地理環境的問題,因為有了土地才有麵積的大小(度),有了土地麵積的大小,才有生產物產的多少(量),由物產的多少就可以決定兵員的多少(數),由兵員的多少就能衡量出雙方的實力(稱),由實力的對比就可看出誰勝誰負(勝)。這就清楚地表明,當時已認識到戰爭與地理條件的密切關係,特別是它在軍事活動中的巨大意義。
總之,先秦時代關於地理形勢與軍事活動的認識、探索、實踐活動,特別是關於不同地形采用不同作戰方式的理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科學道理,充分說明中國先秦時代軍事地理學的發展,已漸趨成為一門近於成熟的學科。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中國人對於世界地理觀念是十分狹隘的,僅僅限於自己活動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對外部世界的地理認識還是比較幼稚的猜測。
到了夏商周時代(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隨著文字的出現,已有了較多的當時地理認識記錄。如商代甲骨卜辭中就有不少日食、月食等天氣現象的記述。據董作賓等先生研究,其中就有從公元前1217年(殷文丁六年)3月20日至29日連續10天的天氣記錄。當時人們已認識到的天氣現象有:晴、陰、雲、雨、雪、風等,而且還有對風和雨的強度、方向等差異的認識和記錄。周代對地理環境很重視,非常注意居住區地理條件的好壞。如周成王準備建都洛邑(今洛陽市)時,就先派召公去洛邑一帶踏勘地形,後來又派周公去現場考察,並繪成地形圖讓周成王審定。保存至今的周代詩歌總集中,也包括了很多地理知識,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流水地貌、土壤、植被等方麵的知識。特別是周代還設有許多與地理相關的專門官職。如“司徒”(金文作司土)就是管理土地、農業生產及相關地圖的官職;“司馬”是主管軍賦及軍事地圖的官職;“土訓”則是以介紹各地情況供君王谘詢為主要職責。
在地形分類方麵,《管子》按照農業生產的要求對地形進行分類,分丘陵有15種、山地有五種不同形態。如丘陵有:墳延(或墳衍,指平緩低丘)、杜陵(較大土阜)、延陵(延展的大土阜)、環陵(高大塊狀土阜)等。山地有:縣泉(有泉水流下的山)、複呂(重山的頂部)、泉英(有泉水的兩重山)、山之材(半山腰)等。《爾雅》的分類更係統,也較科學,有些地形命名至今仍在沿用。如《爾雅·釋地》中稱:“下濕曰隰〔xí席〕,大野曰平,廣平曰原,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同時《釋水》中還將河中自然洲與人工洲等進行了分類.說:“水中可居者曰,小洲曰陼,小陼曰沚〔zhǐ止〕,小沚曰坻〔chí遲〕,人所為為潏〔yù譽〕。”
是說: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六種。在通形地帶(敵我都可以往來之地)作戰,要先占據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並使糧道通暢易於轉運,然後交戰才有利。在掛形地帶(易去不易回,即地形複雜,敵我犬牙交錯之地)作戰,倘敵無備,則出擊可取勝,敵有備,則出擊不勝會被截斷歸路,難以返回,如此則出擊不利。在支形地帶(敵我出擊皆不利之地)作戰,敵我相持,若敵誘我出擊,則不要出擊,等敵自動撤退時,引兵追擊,待敵半出險要時而擊之,則為有利。如我軍先占據隘形地帶(兩山之間),要用重兵布滿隘路以待敵,相機出擊,若敵先占據隘路,已布重兵把守,則不要與敵交戰,如無重兵,則可以交戰。在險要的地帶如我軍先占領,則應占據高而向陽的地方等待來敵,敵先占據,則不宜交戰而應撤退。敵我雙方距離很遠,且勢均力敵,則不應主動出兵挑戰。最後指出:所有這六種關於地形作戰規律,是將帥非常重大的責任,不能不慎重對待。
都江堰,位於四川灌縣,是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它是公元前3世紀李冰在古人引水工程基礎上,通過對都江堰一帶地形、水文等地理要素進行調研、分析,而設計實施的引岷江灌溉的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開鑿和閘壩三部分工程組成。分水工程是在水中築分水魚嘴,將岷江一分為二,東為內江,供灌溉農田用水;西為外江,即岷江主流。閘壩工程則包括調節入渠水量的溢洪道——“飛沙堰”和一組調節水量的閘門。開鑿工程是對江道引水處及引水渠加以適當開鑿,使岷江有足夠水量流入引水渠,以保證灌溉麵積。同時還在水中設置三個石人,作為隨時觀測水量變化的標尺(水尺),以便及時掌握引水量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