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0章 黑水城珍寶之謎(1 / 2)

1907年3月17日,當英國人斯坦因急不可待地從新疆古道趕往敦煌,從而成為親眼目睹王道士發現的敦煌秘寶的第一個歐洲人時,俄國人科茲洛夫受沙俄皇家地理學會委派已結束對中國西藏、新疆等地的3次考察,正準備開始他的第4次遠征。他得到了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太子阿列克塞兩次光榮的召見。臨行時,他接受了沙皇賜給的3萬盧布以及步槍、左輪手槍和子彈。他們對他的這次遠足慰勉有加,使多年後科茲列夫回憶起當時情景還十分激動與神往……

俄國學者並不否認當年列強從事此類探險,“是在歐美和日本對中國施加政治、經濟壓力的背景下進行的,探險所得當地地形測量及情況報告,亦可能被用於軍事目的,清朝政府對此無疑是做出了一定讓步。”隻是他們認為,在事過將近百年的今天,對保存和研究中國文化來說,探險所獲知是“最寶貴的貢獻”。

現在看來,在當時眾多的外國探險家中,俄國人的鼻子最靈敏。有資料表明,在敦煌,當斯坦因用牛車把經卷搶回倫敦之前,俄國人奧勃魯切夫早已捷足先登,他用6包日用品騙換了2大包敦煌千佛洞的手抄本,比斯坦因整整早了兩年。而對黑水城,最早知道的又是一個名叫波塔寧的俄國人,他甚至在王道士發現藏經洞之前,就從當地蒙古人的著作中知道了黑水城遺址,知道在那兒“撥開沙土,可以找到銀質的東西”。據科茲洛夫回憶,他並非第一個覬覦黑水城的外國人,在他之前已有人多次跋涉前往,隻是都未能如願以償。因為當地蒙古族人不僅沒有告訴他們這座故城的所在,而且把他們引向了與黑水城完全相反的方向。

1908年3月,科茲洛夫一行抵達蒙古巴登劄薩克王爺駐錫地,即將進入荒漠。這一次,科茲洛夫吸取了前人的教訓,努力與當地老百姓,特別是與清政府管轄這一地區的王爺搞好關係,對巴登紮薩克王爺和土爾扈特達希貝勒等盛情宴請,代為請封,並贈送了左輪手槍、步槍、留聲機等禮品,終於攻破了曾經守護了多年的防線,得到了王爺所遣的向導指引,第一次到了朝思暮想的黑水城。

他們在黑水城逗留了13天(1908年4月1日~4月13日),“挖呀,刨呀,打碎呀,折斷呀,都幹了”。“探察和發掘基本上未按考古學要求進行”,“對發掘品未作嚴格記錄”。最後,他們將所獲的佛像、法器、書籍、簿冊、錢幣、首飾等裝了10個俄擔箱,共重約160公斤,通過蒙古郵驛,經庫倫(今烏蘭巴托)運往彼得堡。

客觀地講,科茲洛夫的首次盜掘所獲並不算豐富,對他個人來說,更重要的是找到了黑水城遺址,雖然當時他不可能意識到這一點,也許他是失望而去的。首次盜掘物運抵彼得堡後,俄國地理學會很快就做出了鑒定反饋,因為其中有以西夏文這種早已消失、無人能識的死文字刊行或抄寫的書籍和簿冊,引起了敏銳的俄國漢學家鄂登堡、伊凡閣等人的驚訝和重視。1908年12月,科茲洛夫收到了沙俄皇家地理學會要求他放棄前往四川的計劃,立即重返黑水城,“不惜人力、物力和時間從事進一步發掘”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