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基督教的產生和發展(2 / 2)

基督教是古代希臘哲學和希伯來宗教的混合產物,在曆史上曾對西方文化產生過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從宗教史論,基督教發源於猶太教的一個小教派,產生於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若從社會意識而言,則應說形成於地中海地區的希臘羅馬世界。

今日,全世界基督徒已超過16億,約占全世界人口的1/3。其中天主教徒九億多,新教徒約五億,東正教徒約二億。基督教至今仍是擁有信徒最多、具有廣泛影響的世界性宗教。

16世紀中葉,清教運動在英國興起。它在教義上的加爾文主義和組織上的共和製原則,適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需要,因此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識形態外衣。1620年,很多清教徒遷居北美洲,新教隨之在北美得到廣泛傳播,並形成公理宗、浸禮宗、貴格宗等新教派。17至18世紀,德國虔敬主義運動、英國福音奮興運動、美國大覺醒運動等,形成注重個人信仰的基督教複興。19世紀,新教出現自由主義神學。堅持傳統教義的保守勢力,在英國發起牛津運動。在美國,則在20世紀初出現基要主義神學。新教的傳教活動起步稍晚。歐洲移民將新教傳到北美和澳洲後,西歐各國相繼建立傳教差會,競相向各地傳教。基督教在近代的傳播,與殖民主義的侵略擴張密不可分。

羅馬教廷在1869—1870年第一次梵蒂岡公會議上,強調教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重申教皇關於信仰和倫理的言論“永無謬誤”。20世紀初,天主教內部出現現代主義思潮,主張調和哲學、科學與傳統教義的矛盾,但遭到教廷的蠻橫壓製。至1962—1965年第二次梵蒂岡公會議,教廷才開始改變僵硬立場,提出革新和對話方針,采取新措施以“跟上時代”。會後,教廷與其他教派和宗教進行對話,並同聯合會進行接觸和合作。

20世紀以後,基督教為適應現代社會的多元化和非宗教化,在神學上吸收現代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繼自由主義神學之後出現一批適應潮流的新學派,如新正統神學、新托馬斯主義、存在主義神學、世俗神學、希望神學、解放神學和過程神學。基要派對這些神學都持批判態度,但在強調傳播福音和追求個人得救的同時,也關注各種社會道德問題,稱新福音派。與此同時,在派係和組織上,一些傳教機構發起的普世教會運動,逐漸發展為現代基督教各宗派重新聯合的世界性運動。1948年,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正式成立。該會包括新教和東正教的大多數教會,以“教會合一、世界合一、人類合一”為宗旨,對成員起谘詢作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