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讀了這本類似於小說的白話文譯本,我仿佛看到了中唐時期的中興之主唐憲宗的堅毅的麵孔,聽到了那金色龍袍下的一顆搏跳有力的心,由於他的無畏和堅持,使一些與朝廷分庭抗禮的野心勃勃的藩鎮悍將,最終臣服於朝廷的權杖之下,避免了戰亂之禍,而大唐政權也得以苟延殘喘了百餘年,百姓得到了短暫的休養生息。

但是,唐憲宗因為不重視法製,視國家法律為無物,致使綱常紊亂,結果反而被自己所信賴和依靠的宦官毫無忌憚地毒殺了,這在對宰相武元衡、禦史中丞裴度被刺一案的草率定案上,集中、典型地得到了表現。法律是國家的根本,即使在人治的封建社會,如果各級官員辦案不以證據為準繩,胡亂定案,胡亂給人定罪,就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產生惡劣的影響,從上至下都不嚴格依照法律辦事,最終導致中唐時期乃至唐朝末年整個社會的綱常人倫紊亂。法製不立,導致社會道德體係的崩潰——

強悍的藩鎮兵將為了一己私利不顧綱常人倫,可以輕易地把節度使殺掉;宦官為了擁立新君,可以毫不猶豫地殺死老皇帝。憲宗的悲催結局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證,而穆宗之後的唐敬宗也是被宦官劉克明、蘇佐明等人謀殺的。中唐時期的這些例子給了後人以警醒,以深思。

在現代法製社會,法製意識深入人心,治國者依靠法製治國,國泰民安;百姓敬畏法律,增強法製意識,就會使自己的一生少一些災難少一些曲折,使家庭平安和諧。因此,無論於國於民,法製都是一個福祉,增強法製意識,不可小覷。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