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人生適意東與西:淺析清皇陵的特點(2 / 2)

清西陵的建築特色

中國的古建築在中國這一特有的自然條件和民族文化影響下,經曆了幾千年的自然演變和經驗積累,逐步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建築體係,創造了無數優秀作品,並且對鄰近國家的建築發生過深遠的影響,成為世界建築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清西陵古建築群的形成正處於中國古建築藝術的最鼎盛時期,集中體現了以木結構為主體的中國古建築最高水準。特別是其大木結構、鬥拱、石雕、木雕、完善的排水係統等,實為中國古建築藝術的精美傑作。

清西陵是中國陵寢建築最具特色的例證。清西陵的古建築,基本上是相沿明代帝後陵寢建築樣式,它依據清宮式作法,在嚴格遵守森嚴等級製度的同時,又不拘泥於典製,具有很強的創造性。清西陵是中國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寢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品。清西陵中的帝陵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宮殿輝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後紀園寢嚴格按照封建等級製度的規格建造,雖久經大自然的風雨剝蝕,其規模與原貌仍存,從而使清西陵成為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陵寢之一。清西陵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麵展示了18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期中國陵寢建築藝術風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國古代陵寢建築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寢建築不可替代的曆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

清西陵的曆史意義

清西陵4座帝陵附屬陵寢的建築無論在規模和形製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變過程。泰陵、昌陵完整宏偉的陵寢規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時期的輝煌,慕陵建築的裁減(清朝陵寢中第一個裁去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明樓、寶城等)、崇陵陵寢規模的減小,真實地記錄了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曆史軌跡。而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其紀園寢的清朝末期人物光緒皇帝和珍妃的命運,更記錄了慈禧皇太後獨霸朝廷、喪權辱國、禍國殃民的曆史。而末代皇帝愛新覺羅博儀的寢宮工程由於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終止,更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曆史結束的實物例證。就保存狀況而言,清西陵是中國陵寢建築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寢之一。

清西陵中的建築精品

泰陵距易縣15公裏,海拔382米,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頃,內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後、敦肅皇貴妃。主體建築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樓開始,過一座五孔石拱橋,便開始了西陵最長的神路:2。5公裏長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寶頂,依次排列著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大碑樓、七孔橋、望柱、石像生、龍風門、三路三孔橋、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

坐落在大紅門前的三架巍峨高大的石牌坊,為西陵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三架石牌坊坐落在大紅門前的寬闊的廣場上,一架麵南、兩架各朝東西,成品字形排列,與北麵的大紅門形成一個寬敞的四合院,每架石牌坊高12。75米,寬31。85米,五間六柱十一樓造型,雖為青白石料的仿木結構,但卻未用鐵活,全部采用卯榨對接形式,樓頂雕有樓脊、獸吻、瓦壟、勾滴、鬥拱、額枋等。坊身高浮雕的龍、鳳、獅、麒麟和淺浮雕的花草、龍鳳等圖案相結合,使整個廣場生機盎然。

泰陵作為典型的清式宮殿建築群,不但更注重以完美的融山水環境、人文景觀為一體的中國“風水”相法為選址依據,形成“風水”中強調的靠山、案山、照山,龍脈和水口,建築與整體布局也更為完整與巧妙,更加注重實用性;建築風格與規製更加精美豪華,更具有觀賞性。並由於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從而產生了“昭穆相間的兆葬之製”。這種墓葬製度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現有的格局,也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兩大陵墓群與中國明朝以前曆代皇家陵寢建陵製度的根本不同。總而言之,西陵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傑作。清西陵規模宏大、內涵豐富,其建築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在中國皇家陵寢建築中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