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案時間:清乾隆年間
作案地點:明十三陵中的永陵
受害人:明世宗朱厚
作案人:乾隆及其部下
作案手段:下令調集天下能工巧匠,修繕永陵享殿,然後密傳旨令,派親信工匠用偷梁換柱之法,把永陵的楠木撤換下來
作案後果:永陵享殿等處被拆卸
盜墓性質:官盜
可信程度:民間傳說
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位於陽翠嶺南麓。朱厚正德十六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逝於幹清宮,享年60歲,諡“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次年三月十七日葬永陵。
引子:永陵的修建
永陵的營建在世宗皇帝登上皇位後的第十五個年頭,係其在位時營建的“壽宮”。但其卜選陵址卻是在嘉靖七年(1528)皇後陳氏去世之時。當時,世宗命輔臣張璁及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等人為陳皇後選擇陵地。同時,他也在秘密地為自己的陵地做準備工作。
後來,世宗得知駱用卿精通風水方術,就派他為自己選陵址。據說駱用卿接到了世宗的命令後,時時注意這方麵的信息。一天駱用卿偶然來到天壽山後,外觀山形,內察地脈,覺得是一塊難得的吉壤,於是為世宗選擇了橡子嶺和十八道嶺兩處地方。隨後,世宗就帶領大臣和欽天監官員到駱用卿為他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看後覺得十八道嶺風水最佳,決定在那裏建陵。但還不放心,就又派人到江西一帶找來著名風水師楊筠鬆、曾文迪、廖三傳的後人再次察看。三人也一致認為十八道嶺的確是一塊吉壤。至此,世宗終於決定把十八道嶺定為建陵地點。可是世宗嫌十八道嶺山名不雅,下詔更名為“陽翠嶺”。
嘉靖十五年(1636)四月二十二申時,浩大的陵墓工程開始了。世宗皇帝親自主持了祭告長陵的典儀,武定侯郭勳、輔臣李時奉命總理山陵營建事宜。
在營建過程中,世宗打算按照長陵的規製進行營建,卻又不好把話說明,就虛情假意地對大臣們說:“陵寢之製,量仿長陵之規,必重加抑殺,絨衣瓦棺,聯所常念之。”大臣們對世宗的話心領神會,送給世宗禦覽的陵寢設計圖隻比長陵規模略小,因此很快得到世宗同意。經過十多年的經營,永陵營建大體告成。
永陵的確費了明世宗不少的心思,但是辛苦總算是沒有白費,永陵與他的先祖的其它七陵相比,的確有許多不同之處。
首先,陵墓的規模宏大。在古代,陵園規模的大小取決於陵園殿廡、明樓及寶城規則。按照《大明會典》的記載,永陵寶城直徑為81丈,恩殿為重簷七間,左右配殿各九間,其規製僅次於長陵,而超過獻、景、裕、茂、泰、康六陵。其恩門麵闊五間則與長陵相等,其後僅定陵與之同製。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寶城之外,還有一道前七陵都沒有的外羅城,其製“壯大,石之縝密精工,長陵規畫之心思不及也”。外羅城之內,左列神廚,右列神庫各五間,還仿照深宮永巷之製,建有東西長街。要知道,長陵之所以成為明陵中首屈一指的典範之作,主要是因為恩殿的豪華氣派,而他這個後輩子孫一心想要和他比高低,因此永陵的恩殿並不比長陵遜色。
永陵的恩殿的方院共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券門三道,左右各設隨牆式角門。第二進院落前牆間設恩門,單簷歇山頂,麵闊五間,設門三道,下承台基一層,周設石欄,前後踏道各三。台基前後均有禦路石雕,上刻龍鳳戲珠及海水江牙、雲紋、回紋及卷草紋飾,石質潔白,雕飾精美,充分顯示出明中葉石雕藝術的特點。門左右各設隨牆式角門。院內還建有左右配殿各九間和神帛爐兩座。第三進院落前牆間建恩殿,重簷歇山頂,麵闊七間,進深五間。殿內中四柱飾以金蓮,餘皆髹漆。殿內設有後門。殿宇台基一層,有護欄,前麵設踏道三道,兩側各設一道,後麵亦設一道。台基前後均有禦路石雕,圖案同恩門。殿左右兩側各設隨牆式角門。殿後建有兩柱牌樓門及石供案。兩柱牌樓門的兩石柱為方形柱,頂部雕兩相對坐龍,柱間木構形製為單椽一間,黃琉璃瓦頂,三幅雲形式的拱頭和耍頭。石供案為須彌座形製,其上放置石五供,爐一,燭台、花瓶各二。花瓶形製於前述諸陵稍有不同,瓶口無“回”紋雕飾,瓶腹兩側各雕獸頭與銜環。
另外,永陵的磚石結構的明樓,造型新穎的聖號碑,別具一格的寶城城台設計,以及寶城牆花斑石壘砌的城垛,恩殿、恩門“龍鳳戲珠”圖案的禦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沒有的,這些後來為定陵所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