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火種迅速滲透(2)(1 / 1)

此種運動與滲透的情形也可由吳醒漢的回憶來印證。如果喜歡本小說,請推薦給您的朋友,記住我們的網址www.jlgcyy.com他的回憶錄《武昌起義三日記》中說,黃花崗起義失敗後,譚石屏(譚人鳳)於5月下旬到漢,與各同誌會商,決定以武漢為發難地。各同誌即積極進行,新軍中各有組織,二十九、三十兩標同誌組織一將校團及下士班,專為運動,成效顯著。其主幹為蔡幼香、吳醒漢、張廷輔、王憲章、王文錦、徐達明等。其他各方麵,工程營熊秉坤、方興等,炮隊孟華丞、徐萬年等,輜重營胡祖舜等,各分組小團體甚多。因時勢緊迫,夏間開同盟會,居正、楊時傑任內務,查光佛、牟鴻勳任聯絡,蔣翊武、劉複基任軍務,吳醒漢本人負責交通交涉。彭楚藩、熊秉坤、徐萬年任各標營代表,這是事發前的組織架構。至發難時,推定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蔡幼香為參議長,吳醒漢、徐達明、王憲章、張廷輔等為參議,陳磊、謝石欽、潘公複、丁笏堂等人任秘書幹事,鄧玉麟管交通傳達。 黃興等在廣州發動黃花崗起義,當時蔣翊武擬炸瑞澂總督署以為響應,事敗未成,但形成猛烈的助推作用。四川保路風潮發生以來,影響遍及全國,人心躍動,蔣翊武又再三說,時機到了,多次密開軍事會,被舉為總司令,遂設樞紐指揮於武漢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