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版後記(1 / 2)

我不知道是天性使然,還是後天所得,我希望自己即使是在最困厄的年代裏也要保持內心的明亮與自由。為什麼要與黑暗同沉?回想當年讀到鹿橋《未央歌》時的感動,即使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裏,那群師生的內心仍然存有一片淨土。保有內心之美,不為時代之黑暗所裹挾,不隻是一種審美要求,也需要一種審美能力。沒有誰不希望這個時代有一個徹底的改觀,但在此之前,我隻能作如是觀——有幾個人的內心淨土,就會有幾個人的美好社會。如果你連這幾個人都遇不上,那就守衛好你自己,就當為人類守靈了。

我自忖並不閉目塞聽。我看到今日中國仍走在過去的夢裏,而不是將來的夢裏。沒有健全的社會與個人,沒有寬容、自由且負責任的社會,我很難相信未來有多美好。美好社會必須是致力於製度性的改造,而不是針對個體的殘酷。它需要的不隻是自由體係,也不隻是責任體係,而是兩者兼而有之的自由—責任體係。自由保全個體,責任保全社會。不無遺憾的是,今天的中國,我看到國家與個人都在爭自由,隻求權力br權利越大越好,卻都不想擔負責任。而一旦問責,又是製度巋然不動,個體被徹底碾碎。

我看到在這個國家,每個人都在憤世疾俗,每個人都在同流合汙。我也時常為此心灰意冷,一言不發。好在我還沒有徹底喪失信心。近幾年,我明顯感到社會氛圍中有越來越多的壓抑。然而,仍有一個明亮的聲音對我說,中國不會回到過去,而且至少有四個不可逆轉的因素:一是私有產權的確立;二是互聯網的發展;三是中國的世界化趨勢;四是公民意識的形成。

輕舟已過萬重山,後路仍有山萬重。理解這個時代的複雜性,我並不急於求成。不管眼下有多少製度性的壓力,在觀念上,這已經是一個在追求“各行其是、各成其美”的社會。人變了,社會變了,時代也就變了。

英文有句話叫“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becau you just might get it”(小心許願,它可能成真)。這句話有點像中國成語中的葉公好龍,但不全是。環顧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各種轉型,這些年我時常提醒自己的是,對於中國可能發生的轉變,我們這一代人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還是那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為了一個善果累累而非惡果累累的未來,我們為善因做了哪些事情?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種下了多少粒自由與寬恕的種子?我們是否有南非圖圖大主教、曼德拉、薩克斯那樣非凡的能力,讓新建立起來的國家不重新倒在一片廢墟裏?而這一切,也是我在此次再版時增加“曆史與心靈”一輯的重要原因吧。

我不知道是天性使然,還是後天所得,我希望自己即使是在最困厄的年代裏也要保持內心的明亮與自由。為什麼要與黑暗同沉?回想當年讀到鹿橋《未央歌》時的感動,即使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裏,那群師生的內心仍然存有一片淨土。保有內心之美,不為時代之黑暗所裹挾,不隻是一種審美要求,也需要一種審美能力。沒有誰不希望這個時代有一個徹底的改觀,但在此之前,我隻能作如是觀——有幾個人的內心淨土,就會有幾個人的美好社會。如果你連這幾個人都遇不上,那就守衛好你自己,就當為人類守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