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導言(1)(1 / 1)

2010年9月11日/.下午1:00-3:00./.二教105

與以往的課堂教學不同,這學期,我希望同學們作筆記。因為今年的教學軟件我使用了iPad,它很小巧(對教師而言就很方便)但功能很弱,隻能串行運算,不像通常的筆記本電腦那樣可以“多任務運行”,手寫的時候也不能像我們用黑板時那樣可以寫那麼多字;我在這上麵隻能一頁一頁地放映預先寫好的幻燈片。自2004年以來,我喜歡使用的“心智地圖”軟件(目前有三種這樣的軟件在競爭),現在尚未有iPad版本。心智地圖的優越性在於,它可以表達網狀的多因多果聯係,於是成為PPT線性表達方式的必要補充。我授課的思路總是傾向於複雜和發散,所以心智地圖對我的表達就特別有幫助。你們在網上可以免費下載的心智地圖軟件,最好的一種是Buzan‘siMindMap4.0,我很喜歡。其次,是微軟公司的ConceptDraw,表達方式比較僵硬。第三種是MindjetMind-manager8.0,在博讚4.0之前,我用它繪製心智地圖感覺很好,我推測,我們這門課目前“最資深”的助教丁建峰同學(他是我在北京大學指導的惟一博士生,並幫助我整理出版了《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至今仍使用這一軟件。

我嚐試了各種為iPad編製的手寫軟件,隻有兩種,我最喜歡。其一是“黑板”(ChalkBoard1.5),似乎是一家日本的公司研製的,手寫的感覺最舒適,當然,一次不能寫很多,充其量寫二十幾個字,然後拍照存檔,擦掉之後,繼續寫。如圖1.1所示,我希望你們作筆記,就是要記錄這塊黑板上每次出現的二十幾個字。因為可寫的字數很少,所以必須很重要才寫。第一講的標題頁以及它後麵三頁幻燈片上寫的,就是這樣的一些重要議題。由於重要,所以是我們後麵將會多次遇到並反複探討的。這也意味著需要采取熊十力先生談到讀書方法時所說的“沉潛往複,從容含玩”的嚴肅態度。

雙學位教育,我們的學生來自不同的主修專業,以經濟學為輔修專業。你們坐在同一間教室裏試圖理解同一門課程的最新知識和基本問題。這樣的教育,注定了是跨學科的。跨學科教育是問題導向的。例如,你們最初遇到或可能提出的問題:經濟學家研究什麼樣的問題?他們通常關注一個問題的哪些方麵?他們的問題意識是怎樣的?為什麼他們被稱為經濟學家?我們說,任何一位社會科學家,如果深入探究下去,都要觸及“社會科學的根本問題”(以後我們會反複探討這一問題)。那麼,經濟學家在探討這一問題時與社會學家有何不同?與法律學家有何不同?與政治學家或人類學家有何不同?決定性的因素是,我們經濟學家的問題意識,與其他學科的專家不同。你們修經濟學課程,其實最重要的是學習如經濟學家那樣思考,也就是要掌握經濟學的問題意識。到這一學期結束時,我推測,或許,你們可以回答這一問題,現在你們未必能夠回答。

社會科學家要解釋的現象,有些像自然現象,很不像人文現象。但是社會現象的研究者不能如自然科學家解釋自然現象那樣建構一些單因單果的鏈條。社會現象是韋伯說的“多因多果”現象。請看圖1.2,你據以開始你的解釋的某些事情,很可能是你要解釋的另一些事情的結果。

白色虛線(上方正中至右下側的弧線)表示“現象”的集合,那裏麵標出了現象甲和現象乙(由於涉及更深刻的討論,所以請你們不要思考怎樣界定和區分不同的“現象”),甲和乙,例如,是統計相關的。讓我們將場景安置在一家醫院裏,如果你是醫生,你不妨想像,現象甲是“發燒”,現象乙是“拉肚子”。僅根據統計相關性,你無法判斷究竟是發燒導致拉肚子還是拉肚子導致發燒。因為你知道決定了甲和乙的是另一些事情,如圖示,在另一條虛線(左側)範圍內的不可觀測的一些因素(我們稱為“原因”),記作“A”,“B”,“C”。又如圖,原因A和B共同決定了現象甲,並且原因B和C共同決定了現象乙。那麼,當然甲和乙可能是統計相關的,如果原因B的影響很大。社會科學家的工作,是從現象甲和乙的統計相關性質,判斷原因B或A或C哪一個是最重要的,哪一個是最不重要的,諸如此類。這是我們將要反複遇到的第一個議題,也是社會科學家麵臨的最根本困境。我記得韋伯就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困境,當然,如其他偉大的思想家一樣,韋伯是一個精神太敏銳的人,以致當他意識到社會科學的這一方法論困境時,不得不在七年時間裏斷斷續續地忍受精神崩潰的危機並住在精神病院裏。也就是說,世界的無限複雜性,能夠讓韋伯這樣的傑出學者住進精神病院。但是出院之後,他寫了最偉大的著作,以後有機會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