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3)

角兒,也就是主角。其實是那種在文藝團體吃苦最多的人。當然,榮譽也會相伴而生。榮譽這東西常遭嫉恨怨懟。因而,主角又總為做人而苦惱不迭。拿捏得住的,可能越做越大,愈唱愈火;拿捏不住的,也會越演越背,愈唱愈塌火。能成為舞台主角者,無非是三種人:一是確有蓋世藝術天分,“錐處囊中”,鋒利無比,其銳自出者;二是能吃得人下苦,練就“驚天藝”,方為“人上人”者;三是尋情鑽眼、拐彎抹角而“登高一呼”、偶露崢嶸者。若三樣全占,為之天時、地利、人和。既有天賦材質,又有後天構築化育,再有強者生拉硬拽、眾手環托幫襯者,不成材豈能由人?可主角是何等稀有、短缺的資源,是甚等閃亮、耀眼的利誘,豈容一人獨占、獨享、獨霸乎?因而,圍繞主角的塑造、爭奪、捧殺,便成為永無休止的舞台以外的故事。

成就一個角兒真的很難很難。現在的影視藝術,倒是推出了不少不會演戲,卻因顏值與緋聞而大紅大紫、大行其道者。可舞台藝術,尤其是中國戲曲,要成為一個角兒,一個響當當、人見人服的角兒,真是太難太難的事體。一撥百十號人的演員培訓班,五到七年下來,能煉成角兒者,當屬鳳毛麟角。有的甚至“全盤皆廢”,最多出幾個能演主角的二三類演員而已。這麼難產的藝術,卻因傳媒與網絡時代無孔不入的擠對,而呈現出更加萎縮、邊緣的存活態勢。因而,出角兒也就難乎其難了。盡管如此,中華大地上數百個劇種,還是有不少響當當的角兒,在拔節抽穗、艱難出道。因而,戲曲的角兒不會消亡,他將仍是一個值得長久關注的特殊行當。更何況,角兒,主角,豈是舞台藝術獨有的生命映像?哪裏沒有角兒,哪裏沒有主角、配角呢?

我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擔任過二十五年專業編劇,還交叉任職過十幾年團長、院長。這是一個大院,有自己的創作研究機構,還有四個劇種各不相同的演出團。六七百號各類吹、拉、彈、唱、編、導、畫、研人才,幾乎都把腮幫子鼓多大,在這裏日夜吹響著“振興秦腔”的號角。我任院長的十年,剛好陪伴著一百多位戲曲孩子,走過了他們從兒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成長曆程。孩子們從平均年齡十一二歲,長到二十一二歲,我就像看著一枝枝柳梢在春風中日漸鵝黃、嫩綠、含苞、抽芽、發散,直到婀娜多姿,楊柳依依,幾乎是沒漏掉任何一個成長細節。不能不交代的背景是:孩子們一腳踏入這個劇院時,21世紀才剛開啟三四個年頭。外麵的世界,幾乎是被“全民言商”的生態混沌裹挾著。任院牆再高,也難抵擋“急雨射倉壁,漫竅若注壺”的逼滲。可孩子們硬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每日穿著色調單一的練功服;走著與時代漸行漸遠的“手眼身法步”;演唱著日益孤立無援的古老腔調;完成了五年堪稱艱苦卓絕的演藝學業。他們的畢業作品是《楊門女將》。當平均年齡隻有十六七歲的一群孩子,以他們紮實的功底、靚麗的群像,演繹出一台走遍大江南北,甚至歐洲、北美、亞洲、港澳台地區都飽受讚譽的大戲時,我不能不常常用“少年英雄群體”來褒揚他們的奉獻犧牲精神。說他們是“少年英雄”,其實一點都未拔高。在最離不開父母時,他們撕裂了父愛、母愛;在最需要關心、嗬護時,他們忍受著鑽心的痛疼與長夜寂寞,讓幾近瀕臨失傳的絕技,點點走心上身。尤其讓人感動的是:在官貪、商奸、民風普遍失範時,他們卻以瘦弱之軀,杜鵑啼血般地演繹著公道、正義、仁厚、誠信這些社會通識,修複起《鍘美案》《竇娥冤》《清風亭》《周仁回府》這些古老血管,讓其汩汩流淌在現實已不大相認的土地上。以他們的年歲,本不該犧牲青春,去承擔他們不該承擔、也承擔不起的這份責任。但他們卻以單薄的肩膀、稚嫩的咽喉,擔當、呼喚起生命倫理、世道人心、恒常價值來。他們不是英雄誰是英雄?

角兒,也就是主角。其實是那種在文藝團體吃苦最多的人。當然,榮譽也會相伴而生。榮譽這東西常遭嫉恨怨懟。因而,主角又總為做人而苦惱不迭。拿捏得住的,可能越做越大,愈唱愈火;拿捏不住的,也會越演越背,愈唱愈塌火。能成為舞台主角者,無非是三種人:一是確有蓋世藝術天分,“錐處囊中”,鋒利無比,其銳自出者;二是能吃得人下苦,練就“驚天藝”,方為“人上人”者;三是尋情鑽眼、拐彎抹角而“登高一呼”、偶露崢嶸者。若三樣全占,為之天時、地利、人和。既有天賦材質,又有後天構築化育,再有強者生拉硬拽、眾手環托幫襯者,不成材豈能由人?可主角是何等稀有、短缺的資源,是甚等閃亮、耀眼的利誘,豈容一人獨占、獨享、獨霸乎?因而,圍繞主角的塑造、爭奪、捧殺,便成為永無休止的舞台以外的故事。

成就一個角兒真的很難很難。現在的影視藝術,倒是推出了不少不會演戲,卻因顏值與緋聞而大紅大紫、大行其道者。可舞台藝術,尤其是中國戲曲,要成為一個角兒,一個響當當、人見人服的角兒,真是太難太難的事體。一撥百十號人的演員培訓班,五到七年下來,能煉成角兒者,當屬鳳毛麟角。有的甚至“全盤皆廢”,最多出幾個能演主角的二三類演員而已。這麼難產的藝術,卻因傳媒與網絡時代無孔不入的擠對,而呈現出更加萎縮、邊緣的存活態勢。因而,出角兒也就難乎其難了。盡管如此,中華大地上數百個劇種,還是有不少響當當的角兒,在拔節抽穗、艱難出道。因而,戲曲的角兒不會消亡,他將仍是一個值得長久關注的特殊行當。更何況,角兒,主角,豈是舞台藝術獨有的生命映像?哪裏沒有角兒,哪裏沒有主角、配角呢?

我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擔任過二十五年專業編劇,還交叉任職過十幾年團長、院長。這是一個大院,有自己的創作研究機構,還有四個劇種各不相同的演出團。六七百號各類吹、拉、彈、唱、編、導、畫、研人才,幾乎都把腮幫子鼓多大,在這裏日夜吹響著“振興秦腔”的號角。我任院長的十年,剛好陪伴著一百多位戲曲孩子,走過了他們從兒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成長曆程。孩子們從平均年齡十一二歲,長到二十一二歲,我就像看著一枝枝柳梢在春風中日漸鵝黃、嫩綠、含苞、抽芽、發散,直到婀娜多姿,楊柳依依,幾乎是沒漏掉任何一個成長細節。不能不交代的背景是:孩子們一腳踏入這個劇院時,21世紀才剛開啟三四個年頭。外麵的世界,幾乎是被“全民言商”的生態混沌裹挾著。任院牆再高,也難抵擋“急雨射倉壁,漫竅若注壺”的逼滲。可孩子們硬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每日穿著色調單一的練功服;走著與時代漸行漸遠的“手眼身法步”;演唱著日益孤立無援的古老腔調;完成了五年堪稱艱苦卓絕的演藝學業。他們的畢業作品是《楊門女將》。當平均年齡隻有十六七歲的一群孩子,以他們紮實的功底、靚麗的群像,演繹出一台走遍大江南北,甚至歐洲、北美、亞洲、港澳台地區都飽受讚譽的大戲時,我不能不常常用“少年英雄群體”來褒揚他們的奉獻犧牲精神。說他們是“少年英雄”,其實一點都未拔高。在最離不開父母時,他們撕裂了父愛、母愛;在最需要關心、嗬護時,他們忍受著鑽心的痛疼與長夜寂寞,讓幾近瀕臨失傳的絕技,點點走心上身。尤其讓人感動的是:在官貪、商奸、民風普遍失範時,他們卻以瘦弱之軀,杜鵑啼血般地演繹著公道、正義、仁厚、誠信這些社會通識,修複起《鍘美案》《竇娥冤》《清風亭》《周仁回府》這些古老血管,讓其汩汩流淌在現實已不大相認的土地上。以他們的年歲,本不該犧牲青春,去承擔他們不該承擔、也承擔不起的這份責任。但他們卻以單薄的肩膀、稚嫩的咽喉,擔當、呼喚起生命倫理、世道人心、恒常價值來。他們不是英雄誰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