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時代如何做到深度閱讀?(1 / 2)

第三個是閱讀的定力。我家裏的藏書,不算多,也就五六個書架,其中一整個書架是我的核心書架,這裏麵的書都圍繞著“學習、思維、創新方法”這個大主題。買別的方麵的書,比如科學、文學、管理學這些方麵的書,我是很慎重的,精挑細選,但是那個大主題下的書,我的標準反倒會放寬,就是凡事相關的書,我都盡量買來。也就是說,對於我最關心的那個閱讀主題,我是不惜代價的,我需要信息上的窮舉,沒有遺漏。

在核心書架之外呢,其他的書也大多與這個主題相關,隻是沒有直接相關而已。比如,科學家的傳記,雖然這個傳記本身不是為了探究思維方法的,但從傳記裏麵可以看到這個科學家思維方法上的蛛絲馬跡。可能一本書裏隻是找到了一個點,但對我就非常有用。類似的還有作家的訪談錄,哲學類的作品,還有建築學家、導演、人類學家等的思想或者經曆,都是我的資源和素材。

所以,在我家,這個70平米的小房子裏,擠了五六個書架,而這些書架裏的書,也大都與我最關心的那個主題有關。這就是閱讀的定力。所以我一般不會去看別人的推薦書單,也不會去在意暢銷書榜,因為我很清楚,我需要什麼樣的書,社會上流行的閱讀風尚是與我無關的。

熊十力先生曾有一個著名的“海上逐臭”的比喻,他在《戒諸生》一文中寫道:

“中國學人有一至不良的習慣,對於學術根本沒有抉擇一己所願學的東西,因之於其所學無有不顧天不顧地而埋頭苦幹的精神,亦無有百甘受世間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於中的生趣。如此而欲其於學術有所創辟,此比孟子所謂‘緣木求魚’及‘挾泰山超北海’之類,殆尤難之又難。吾國學人總好追逐風氣,一時之所尚,則群起而趨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無一刹那,風氣或變,而逐臭者複如故。此等逐臭之習,有兩大病:一、各人無牢固與永久不改之業,遇事無從深入,徒養成浮動性。二、大家共趨於世所矜尚之一途,則其餘千途萬轍,一切廢棄,無人過問。此二大病都是中國學人死症。”

與大家共勉。

第四個是閱讀的野心。什麼是閱讀的野心呢?就是不要用仰視的心態去看書,而是應該平視,在閱讀時,你既要能看到這本書的優點,又能看到缺點,並在此基礎上,想想你是否有可能超過作者,寫得比他還好。這就是你可以有的野心。

我當初之所以設定“學習、思維、創新”這個大主題,其中一個促發因素是看了劉未鵬老師的博客,我想這個程序員太厲害了,寫的有關心理學的東西比國內絕大多數的心理學者寫的東西都有價值。然後我就很慚愧,心想我能不能也研究這個方麵,而且我一定要做得更好。後來劉未鵬老師的博客集結成書,也就是《暗時間》,我看了之後我就想,我以後寫書,一定要超過《暗時間》,不然我的這本書就沒有意義,沒有存在的價值。

第三個是閱讀的定力。我家裏的藏書,不算多,也就五六個書架,其中一整個書架是我的核心書架,這裏麵的書都圍繞著“學習、思維、創新方法”這個大主題。買別的方麵的書,比如科學、文學、管理學這些方麵的書,我是很慎重的,精挑細選,但是那個大主題下的書,我的標準反倒會放寬,就是凡事相關的書,我都盡量買來。也就是說,對於我最關心的那個閱讀主題,我是不惜代價的,我需要信息上的窮舉,沒有遺漏。

在核心書架之外呢,其他的書也大多與這個主題相關,隻是沒有直接相關而已。比如,科學家的傳記,雖然這個傳記本身不是為了探究思維方法的,但從傳記裏麵可以看到這個科學家思維方法上的蛛絲馬跡。可能一本書裏隻是找到了一個點,但對我就非常有用。類似的還有作家的訪談錄,哲學類的作品,還有建築學家、導演、人類學家等的思想或者經曆,都是我的資源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