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伸手不如動手(2 / 2)

真正的科學付出,就是對社會奉獻,進而為自身帶來一種穩定的、持久的,能產生強烈榮譽感的精神和行動。進入一個有序,並高度發展的社會,人要想獲得一切自己所必須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就必須用付出來實現。更多的人認為,付出就是大無畏精神。這也是不對的。因為,付出伴隨著人生的發展,思想的進步和現實生活的殷實。一個人付出到無法生存的地步,那他將失去最起碼的生活條件,心理上產生巨大的空虛感和失落感。最終讓人無法科學認識社會和世界,導致信念和對人生自由的錯誤定位。在此基礎之上,又讓人們的付出產生誤解,即付出就是工作,就是不要報酬,不講究幸福生活。因此,付出是對人生的一種洗禮,是對生命意義的偉大詮釋,而不是孤立、絕望和自私。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人們要獲得一切自己必須的東西,就必須懂得付出。因為,付出是一個積累社會一切榮譽感和精神財富的過程。隻有當這一切都具備時,才能讓人們對外界產生好感,讓人們對社會發展深刻認識,讓人們對索取產生正當的理由。在漫無邊際的人生道路上,真正的付出是能獲得回報的。回報就意味著生存空間的擴大,心靈成長的健康,和事業進步的延伸。一切都能有條不紊的發展,才能看到真正的付出的意義。付出的能量往往是一個人最簡單的生活理想,隻有在心理身理都健康成熟,和知識足夠多時,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付出。

索取是一種排除外界和社會的行為,隻要人們用最簡單的言語,和姿勢,然後以懇求的姿態獲得一切事物時,它就變得十分簡單,甚至讓人產生種種不健康的念頭。也就是說,索取往往帶有吝嗇、自私和裹足不前。站在一個地方,隻要伸出手,便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而付出者不同,他們總是辛勤的勞動,並用最複雜的心態來理解,掌握社會上的一切,進而為社會做出貢獻。當一個人的心靈足夠褒滿時,他的現實世界也會跟著褒滿。因為,他們懂得付出的意義,認為付出會讓人對社會上的一切產生好感,讓自己對一切產生好奇心。

索取是生活需要,但一味地索取,隻能讓人忘記付出的快樂。快樂是建立在一切積極向上,進步發展之上的。當快樂被錯誤定義時,索取就會慢慢變化,形成一貫索取,並不認為那是一種錯誤,甚至認為社會必須這樣。很明顯,要想獲得一切生活資料,包括精神動力,都需要付出。當人付出之後,才能體味到生命的偉大和真諦,才能讓自己開脫一片天空。

索取者擁有的幸福與付出者擁有的幸福有本質區別。就心理層麵而論,索取者更容易衝動,他們懂得不勞而獲的快樂,反應在內心中,並變現在表麵上,是一種自私的情緒;而付出者,則更容易產生社會層麵上的幸福,因為,他們付出之後能獲得知識,以及能力和認識的提升,並為更多的人帶來利益,產生個人自豪感和社會榮譽感。表現在內心,就是濃烈的熱情和高尚的人生領悟。因此,付出者的幸福感帶有強烈的社會性,更能使他們沉浸在幸福之中。

可以斷定,付出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在人們的內心產生更強烈的社會意識。索取者則是一種自私的本能,無法上升到變幻莫測的社會上來。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上,隻有將人們的精神建設的強大,知識足夠多,才能實現付出的奉獻動力。因此,伸手不如動手。動手的人必然會走向付出者的行列。而索取者,隻能伸手,如果社會上什麼都沒有了,伸手的人隻能默默不問,甚至是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