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物質倍增 精神遞減(2 / 2)

貧富分配不均對國人幸福的影響非常之大。就專業角度來看,貧富差距拉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直接導致的。但經濟的確是社會的基礎,它會深刻影響政治和文化。就政治層麵來說,它會影響國家的綜合實力,進而使決策者改變社會管理模式,深刻影響到國人的生活;就文化方麵來說,經濟發展太快,會導致浮躁文化的產生,壓抑正統高雅文化,從個人到製度兩方麵影響社會。其實,經濟發展快是一種好現象,但人的因素會影響其健康狀況。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個人,所以,也不會有十全十美的經濟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看到社會殘酷的現實,產生種種不和諧的思想。在行為沒有證明它們之前,經濟並未走出軌。一個上升中的經濟體,其中往往帶有超強的競爭和道德的缺失。當一個人看到另一個比自己實力弱的人比自己生活得好時,他的內心會產生強烈的刺激,並認為社會對他不公,更不必說產生幸福了。通過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社會不公是殺死社會國人幸福感的最大殺手。在一個理想的社會內,有能力的人獲得的成就會很大。相應,能力差的人總是弱不禁風。有一些實踐主義者認為,這隻能停留在理論上,現實根本無法實現。但是,今天的世界已發展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在地球兩端的人,同樣可以通過語音視頻互相問候。以此為背景,社會關係及人際關係都走向透明化、純潔化。“能者盡其才”成為可能。因此,理想的社會今後也能實現。那時,社會成員大部分會感覺幸福美滿。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國人不但感覺不到幸福,反而產生強烈的失落。這就是國家管理體製中的漏洞表現出來的。在學術界,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有個協調的比例,而中國目前的狀況是嚴重失調。理所當然,國人是不會感到經濟發展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快樂和幸福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正在改變,即從物質享樂主義向精神享受主義轉變。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國家管理部門或政府如果不及時從政策層麵進行改革創新,那中國至少有兩代人不能體會到未來三十年中國社會創造的幸福。

當今,中國人的家庭財富比過去三十年就了大跨越式發展。人人都可以住寬大的房子,家家都沒有賦閑的勞動力。本來,國民應該感覺非常幸福,但是,社會上出現的種種反常現象,讓他們常常處於一種失望和絕望之中。經濟犯罪、官員腐敗、不正之風等,讓國人對社會充滿恐懼,甚至是絕望。就普通生活來看,通過辛勤勞動,合法經營的人總是衣食無舟,而投機倒把,幹盡壞事的人卻揮金如土。社會產生仇富心理,產生不和諧氣氛,嚴重影響了政治文明和經濟文明建設。在這一大環境裏,國人更談不上所謂的“幸福”。

如果我們撇開這些主觀因素,那麼,社會保障製度在確保和提升百姓生活滿意度方麵的重要性就變得十分凸顯了。借用伊斯特林的話來說便是,單純的經濟增長不會帶來幸福感,社會保障的安全感才會真正帶來滿意度。“無論是對中國政界還是對世界其它地方的政客們來說,中國的現實對誰都是一個教訓。對於普通的中國人,特別是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收入水平卻很低的那些人來說,工作和收入的穩定,個人能夠負擔得起的醫療體係以及幼有所長老有所養才是決定生活滿意度、幸福感的決定性因素”。

今天,經濟增長已不是一個社會的最高目標,因為經濟增長可能會國民帶來的隻是物質享樂主義和道德淪喪。一個社會的保障製度,尤其是養老和醫療保障製度直接關係到國人生活的幸福指數。物質是有形的,我們可以觸摸,當它多到極限時,我們會看到的,隻是一堆廢物,而不是讓自己產生強烈幸福感的奢侈品。隻有當軟硬的、無形的價值升值到足夠大時,國人才會產生幸福感,才會認同國家對人民的貢獻。在過去三十年時間裏,中國的政府和研究者都忽略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