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實驗中我們能看出,在判斷一件事時,我們完全沒有左右心理對外界的認知,並產生相應的心理反應。這有時是一種本能,但有時需要自身有意識地改變。現實生活中,不順心的事往往是認知上的差錯而產生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如果我們隻看到一麵,那是認知上的局限,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發現,並通過長時間的整理判斷,形成一套適合自己心身和思維習慣的認知思路。這對於獲得幸福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認知的產生能對思想和行為產生決定性影響,思想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而行為與生理健康有必然聯係。也就是說,認知的是思想與行為相互統一的紐帶。
對於一個幸福的人來說,他認識一件事物時,總是正確的,而且帶有強烈的適應味道。也就是符合自己的性格、心理特征,最後使自己產生強烈的自信和振奮精神。這些人往往能幸福一生。如果沒了幸福,他們會想方設法尋找,因為在人生中,沒有什麼比幸福生活更崇高、更實用的了。當幸福的人遇到認知錯誤時,他們會選擇交流、辯論或更換環境改變心態等方式來改變自己的認知點。例如,一個中年人追求做事盡善盡美,但結果卻一團糟,他心中產生自己“絕對無能”的判斷,甚至是絕望。如果他不調整心態,那他將很難獲得幸福,一生將非常困苦。有的教師,一項表現優異,但一次上課時說錯一句話,心中就產生悲觀情緒,認為自己的前途全毀了,自己是個無能的人等認知。但外界對他卻沒有如此強烈的反應。如果長期自卑,勢必會影響到自己幸福的一生。
在認知上,我們常常犯的錯是主觀臆斷。這往往讓很人吃盡苦頭。這種人疑心很重,而且不輕易相信人,自我保護意識過分,常常無中生有。例如,當你有在大街上,看到同事從你身邊走過,卻沒有打招呼。正確的心態是:今天他怎麼了?這麼忙!而主觀臆斷的人往往懷疑自己有什麼地方的最他了,甚至認為對方對自己產生了仇恨。這一來,兩人之間的關係自然會惡化,使得你在他麵前處處小心,甚至影響到你在公司中的形象。再例如,某日,你丟了700元錢,心中產生劇烈反應,從此認為7是你生命中不吉利的數字,致使你不坐7路公交車,不買7元物品,7號不外出,甚至雜誌的第7頁你也不看。這就是明顯的臆斷,沒有科學根據,而且影響你的正常生活,其中造成的不便,更不待說。無從說起幸福生活了。
更可怕的是,有的人認為不能獲得幸福是因為自己思考過分。他們認為,整天想著過幸福生活,反而讓自己離幸福更遠。事實上,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尋找方法,而是空洞地設想一種理想的幸福生活。沒有實現的路徑,當然是空洞的,可望而不可即的。
如果一個人的生活一團糟,就無從談及事業成功,無從談起家庭和睦,更談不上對他人真誠、豁達。健康是獲得幸福生活的最基本條件,而快樂是健康身體和健全心理給予生活的外在表現。當生存不再是我們考慮的問題時,幸福地生活變成國人社會活動和行為中的重中之重。從前,中國人認為“民以食為天”,今天,中國人卻用另一種不同的方式告訴世界,真正要成為生活的主宰,就必須掌握幸福,並與之一生相伴,真所謂“民以幸福為天”。一個需要進步的社會,一個需要打造成天堂的理想社會,一個渴望成為合格社會成員的人,必須看到:幸福其實有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