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看出,幸福是一個主觀判斷的目標。在現實中,自己有時覺得幸福,但別人卻覺得是不幸福。就這一點來說,幸福是相對的。它往往要針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甚至是某段時光進行比較性的判斷。像曉勇的故事那樣,他認為做老師,將一輩子獻身給教育事業是他人生莫大的享受,是幸福的。但他身邊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隻有當老板,賺更多的錢才是幸福的。這就讓兩種價值觀產生激烈衝突。最終,以強者被最終的勝者。這告訴我們,幸福是極為主觀的東西。當一個人自己認為是幸福的生活時,別人無法認同,這往往是自己的實力或影響力不夠,讓外界對你產生歧義。當一個人認為生活是幸福的時,而且讓別人也這樣認為時,那這個人往往就能獲得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曾幾何時,財富成了當今時代成功的代言辭。本人認為人活著追求的是幸福,而不是財富。成功從來就是個社會概念,判定成功與否,從來隻有社會標準,僅僅自己覺得成功不是成功,大家覺得成功才是成功。但幸福完全不同,幸福是個體的內心體驗,別人覺得我們幸福,我們不一定真幸福,我們隻是不希望別人覺得我們幸福而已;別人覺得我們不幸福,我們不一定真不幸福,我們隻是懶得和不懂得與身邊的人去分享隻屬於我們的幸福而已。
因為鬱悶不可能是幸福,我們總是尋求快樂。這個快樂是自己內心體驗的快樂,不是別人看著的快樂。當我們尋求的快樂是別人看著的快樂時,我們就必須走向成功,因為隻有成功可以讓人感覺我們是快樂的。當我們需求的快樂是自己內心體驗的快樂時,我們也許走向成功,假如成功是我們內心體驗快樂的結果;我們也許不會走向成功,因為成功與我們的快樂無關。
獲得快樂有兩重基礎。一是健康。生命的本能是呼喚健康的,從而不值得為任何事情去放棄健康、損害健康、犧牲健康。如果必須以健康為妥協去獲得成功,那就放棄成功。二是自由。自由就是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做出色,從而成功。這種成功增加我們的快樂。我們也可以選擇放棄,即照顧社會價值理念,選擇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並努力做好,從而成功。這種成功帶來榮耀,卻不增加我們的快樂。當快樂為幸福的體現時,成功的人生呼喚健康,實踐自由,尋求快樂。雖然我們或許無法改變大眾受媒體影響而形成的成功概念,但我們卻可以定義自己的成功人生。
隻要健康著、自由著、快樂著,不成功又怎樣?假如健康不再、自由受限、鬱鬱寡歡,成功又怎樣? 在個性需要妥協到幾乎泯滅的社會,人們從來不展示會自己的能力、知識、和精神世界。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順從潮流,放棄自我。當社會已經給了我們多樣選擇的種種可能時,我們要再一次守望成功,卻僅僅為了讓人為了成功而去尋求成功。
成功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但每種成功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就這一點來說,成功會讓人痛苦,也會讓人快樂。這兩者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幸福。當一個人用所有苦痛換來成功,並感受不到快樂時,隻有別人認為他是幸福的,而他自己卻認為,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痛苦,並無幸福可言。所以說,幸福更多的是主觀判斷,外界判斷是一種表現,而不是實質。隻有自己感受到幸福,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當自己不知道幸福,而別人認為自己是幸福時,那也是一種不幸福。
如果故事中的曉勇能主觀一點,將自己的幸福生活堅持到底,相信他就不會有後來的結果。別人的判斷隻是一種參考,父母的左右隻是一種牽製力,不能構成自己現實生活的主體。在這種情況下,主觀的判斷和自身的心理成熟度往往起很大作用。今天,中國年輕人心理成熟度——尤其是80後——普遍不高,所以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心中始終記住一個信條:幸福自己說了算。無論怎麼樣,世界是變化的,唯一能被自己控製,並保持不變的,就是內心判斷力。要想保持幸福生活,我們必須保持內心的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