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相傳是春秋末老子(即老聃)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經》,分上下篇,5000餘字,共81章,辭簡義深,說理明晰。他見周朝晚期綱紀不振,詩書失效,創虛無、自然、無為、無常、歸真返璞的學說,成為後世道家學說之宗,對中國哲學發展影響深遠。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記言體文件彙編。儒家經典之一。上起原始社會末期的唐堯時期,以至春秋時的秦穆公。內容記載的是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以《堯典》為開篇,也就是說這部中國最早的史書把“堯”時代作為國家曆史的起點。《易經》:亦名《周易》,由卦、爻兩種符號和說明卦的卦辭、說明爻的爻辭兩種文字構成,共64卦和384爻。以陰陽兩爻的對立象征事物的運動和變化,以卦和爻來占卜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吉凶。其中包含著樸素辯證法思想的萌芽。由於年代久遠,辭義晦澀,後人多方發揮,異說紛紜。
《莊子》:莊周及其後學著。莊周(約前369—前286年),戰國宋人。楚王厚幣相迎,許以為相,辭不就。著書名《莊子》,共十餘萬言,漢時52篇,今存33篇。他是思想家兼文學家,天才超逸,胸宇宏廣,才識過人,文章汪洋恣肆,並多為寓言故事,想象豐富。主張清靜無為,獨尊老子而排斥儒、墨。
《西遊記》:明吳承恩(約1500—約1582年)著。吳承恩博覽群書,詩文、雜劇名震一時。著《西遊記》寫唐僧取經故事,人間天上,善惡交織,故事奇趣,流傳很廣。
《呂氏春秋》:戰國秦人呂不韋(?—前235年)命門客編撰,敘述、評論政事和人事,雜家代表作之一。
《國語》:全書21卷,相傳為春秋左丘明所作,是分篇敘述的分國史書,以《晉語》最詳。以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周魯等國君的言論為主。《意林》:唐代馬總編,共5卷。原是南朝人梁庾仲容取周秦以來諸家雜記107家,摘錄其要語,名《子鈔》。馬總以為繁略失當,加以增刪,改名《意林》。現存71家。
《金瓶梅》:明代小說。署名蘭陵笑笑生,共100回。書中借《水滸傳》中惡霸西門慶私通潘金蓮為主幹,敘其後納妾李瓶兒及婢春梅等情節,故名《金瓶梅》,生動地描寫當時市民生活的麵貌及社會的腐朽黑暗,但色情描寫過多,曆來列為禁書。《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協助編撰者有劉恕、劉攽、範祖禹。上起戰國周威烈王三十二年,下迄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2年,是編年體通史,年經國緯。引用正史和雜史,取材繁富,考證精審,是有名的史籍。
《老子》:相傳是春秋末老子(即老聃)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經》,分上下篇,5000餘字,共81章,辭簡義深,說理明晰。他見周朝晚期綱紀不振,詩書失效,創虛無、自然、無為、無常、歸真返璞的學說,成為後世道家學說之宗,對中國哲學發展影響深遠。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記言體文件彙編。儒家經典之一。上起原始社會末期的唐堯時期,以至春秋時的秦穆公。內容記載的是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以《堯典》為開篇,也就是說這部中國最早的史書把“堯”時代作為國家曆史的起點。《易經》:亦名《周易》,由卦、爻兩種符號和說明卦的卦辭、說明爻的爻辭兩種文字構成,共64卦和384爻。以陰陽兩爻的對立象征事物的運動和變化,以卦和爻來占卜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吉凶。其中包含著樸素辯證法思想的萌芽。由於年代久遠,辭義晦澀,後人多方發揮,異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