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以來,一向極為崇尚法治,這當然有其異族入主者在統治地位上的動機——不出之以霹靂手段,不能長久威懾萬姓耳。崇尚法治成為一種施政的精神、肌理,自然有正麵的意義。這種精神一旦遭到破壞,對於掌握權力的人來說,實在大開方便之門;對於沒有權力可資運用的人來說,便是徹底斫喪公是公非的刀斧。
且說光緒初年,兩宮太後垂簾聽政。雖雲共治,“東邊兒的”凡事寬儉辭讓,遇有不愜於心、不合於意的事,往往退守八個字的分寸:“大清律例,祖宗成法”,所以是極好相與的主子。“西邊兒的”則不同。光緒是慈禧太後姊妹與醇親王所生之子,名位雖次而用事則積極百倍。試想:宮禁之中如何參與甚或了解外庭機要?當然就得要靠太監奔走了。
光緒五年,據說是西太後生病,必須派遣太監往醇親王府傳話——這是事後的說辭,大約是為了取得一個更好獲致同情的地位而編造出來的理由,是故並不可信。總而言之,有西太後派出來的太監要往醇親王府而去。
故事:太監出入,不得走正門。可是這名被派出宮去的太監恃寵而驕,強欲自正門而出,守大清門的護軍當然依法攔阻下來。那太監勃然大怒,居然惡言相向。相罵無好口,相打無好手;護軍的威信受到個閹人的挑釁,自然益發強硬——畢竟,以律繩之是最安全的複仇。可太監偏不識相,非要奪門而出不可。護軍仍然加意攔阻,並且在衝撞中,讓那太監受了一點兒傷。
太監當時不得已,屈服了。但是醇王府裏辦完了事,回宮當然還是要告狀的。太監誇張了身受之傷的嚴重性,西太後幾乎沒有思索的時間,當下震怒——就一個隨時擔心自己的威儀不夠、尊嚴屢受踐踏的大人物來看,她的反應不能說不正常——那大清門的護軍侮辱了太監,就是侮辱了自己。而越是這樣包攬著設想,她還越是相信那護軍原本就想侮辱她。
接著,她請來了東宮慈安太後。哭訴之時還表示:如果慈安不能出麵殺了那一名護軍,她就要自殺。這是很典型的一招借刀殺人——在暗巷裏呼冤,博取同情之後,裹脅他人到大街之上殺人報仇,自己反而落得手腳幹淨。事成,則不徒泄了憤,還讓“東邊兒”擔了擔子;不成,起碼討了個極大的委屈人情。
慈安沒有想那麼深,但是殺一個按律執法的護軍,則前所未聞,也不應該有。於是趕緊召來了刑部尚書兼南書房行走潘祖蔭。慈安把慈禧的意思說了,也提出了附和西宮的建議:擬批斬立決。
潘祖蔭熟悉律例,當然知道這樣擬判是有問題的,因為無論如何,那護軍所作所為,是在維護法律,維護法律者擬以大辟,天下法將如何糜爛?天下人將如何膽寒?然而他還另有一個自以為能夠求其兩全的想法——
滿清入關以來,一向極為崇尚法治,這當然有其異族入主者在統治地位上的動機——不出之以霹靂手段,不能長久威懾萬姓耳。崇尚法治成為一種施政的精神、肌理,自然有正麵的意義。這種精神一旦遭到破壞,對於掌握權力的人來說,實在大開方便之門;對於沒有權力可資運用的人來說,便是徹底斫喪公是公非的刀斧。
且說光緒初年,兩宮太後垂簾聽政。雖雲共治,“東邊兒的”凡事寬儉辭讓,遇有不愜於心、不合於意的事,往往退守八個字的分寸:“大清律例,祖宗成法”,所以是極好相與的主子。“西邊兒的”則不同。光緒是慈禧太後姊妹與醇親王所生之子,名位雖次而用事則積極百倍。試想:宮禁之中如何參與甚或了解外庭機要?當然就得要靠太監奔走了。
光緒五年,據說是西太後生病,必須派遣太監往醇親王府傳話——這是事後的說辭,大約是為了取得一個更好獲致同情的地位而編造出來的理由,是故並不可信。總而言之,有西太後派出來的太監要往醇親王府而去。
故事:太監出入,不得走正門。可是這名被派出宮去的太監恃寵而驕,強欲自正門而出,守大清門的護軍當然依法攔阻下來。那太監勃然大怒,居然惡言相向。相罵無好口,相打無好手;護軍的威信受到個閹人的挑釁,自然益發強硬——畢竟,以律繩之是最安全的複仇。可太監偏不識相,非要奪門而出不可。護軍仍然加意攔阻,並且在衝撞中,讓那太監受了一點兒傷。
太監當時不得已,屈服了。但是醇王府裏辦完了事,回宮當然還是要告狀的。太監誇張了身受之傷的嚴重性,西太後幾乎沒有思索的時間,當下震怒——就一個隨時擔心自己的威儀不夠、尊嚴屢受踐踏的大人物來看,她的反應不能說不正常——那大清門的護軍侮辱了太監,就是侮辱了自己。而越是這樣包攬著設想,她還越是相信那護軍原本就想侮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