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的一位朋友頗為不解地問我:“為什麼張國榮的影響力到現在還是那麼大呢?除了你,我覺得身邊好多人都喜歡他。”

如果有人問我關於張國榮的音樂、電影或生活經曆,我會毫不遲疑地回答。然而,這個問題卻讓我一時語塞——我們這代人出生的時候,張國榮已經退出樂壇,四大天王稱霸天下;我們開始聽歌的時候,粵語歌已經是強弩之末,張國榮也並未在那時推出過街知巷聞的國語專輯;我們開始追星的時候,國語歌壇2000年後的第一代歌手正處於他們的巔峰時期,華語樂壇也迎來了21世紀後的第一個高潮。

而張國榮的音樂巔峰在八十年代末(後來雖然也很成功,但八十年代是他最光輝的印記),他的電影巔峰在九十年代。到了21世紀,雖然他仍是當仁不讓的天王級人物,在內地開巡回演唱會時仍然場場爆滿,雖然《左右手》等歌曲也為他帶來了不少新fans(張國榮本人語),但畢竟,那個時候張國榮音樂、影視受眾群中的大多數仍是較為資深的樂迷、影迷。在他去世的2003年,新的流行文化已經攻占了年輕人的耳膜和眼球。

然而,十年過去,很多快餐式的流行文化早已被人們遺忘,很多紅極一時的明星也漸漸走進曆史,張國榮卻依然被年輕人所銘記和崇拜。貼吧到論壇,微博到空間,還有各種各樣的榮迷聚會中,年輕的麵孔都變得越來越多。很多人談論張國榮時,首先想到的也不再是他那些帶有時代印記的音樂、電影作品,而是越來越多的年輕歌迷、影迷。我當然不敢因此就說他的崇拜者中的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但80後、90後,的的確確成為了“榮迷”群體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組成部分。“後榮迷”(張國榮去世後喜歡上他的歌迷)也成了華人流行文化中一個獨特的現象。

我一直把這種現象當成是理所當然,也沒有思考個中緣由。但當朋友問我的一刹那,我語塞了。所以我覺得,應該把張國榮為值得那麼多新、老榮迷喜歡的原因記錄下來——不僅是他的音樂和電影,更該記錄他的人格和經曆。於是,便有了這本書的誕生。

我無法代表所有的人去洋洋灑灑地分析張國榮去世後仍然受到追捧的原因,分析他的再次流行與大眾審美、文化趣味和社會價值觀的關係,我能做的,就是拂去年代的灰塵,從那些年的聲音、影像和文字資料中,還原一個真實的張國榮。因為時代久遠,許多事件和文化現象筆者沒有親身經曆。但跳脫了年代,或許也是擺脫主觀、力求真實的契機。

這本書,有對張國榮人生曆程的回顧。從孤單的童年到留學時光,從初入樂壇到曙光乍現,從紅透香江到隱退數年,又到光榮複出、再登巔峰。他的這些經曆,雖然已經隨時間的流逝而漸漸遠去,但他的人格魅力卻永不褪色。不管是老一代的崇拜者還是才入“榮門”不到十年的“後榮迷”,這些閃耀的品格都是張國榮吸引他們的原因。當然,對張國榮過分的讚譽不會讓他的人格被傳誦,也不會讓他的品質被讚揚,反而會陷入“捧殺”而使這些過往失真。所以,這本書的文字,也會提到張國榮藝海生涯中的痛苦、隱忍、掙紮和無奈,會提到諸如他被迫拍攝的電影和他質量並不是很高的專輯。對待親人、愛人、摯友和歌迷,張國榮都是一個真實的人。因此,我決定放棄主觀式的讚揚,而是用相對客觀的文字來記錄他的人生曆程。而對於心理活動的描寫,則是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為人處事的一貫風格所作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