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決勝先知——正說《用間篇》(2 / 3)

3.提出了用間的必要條件

孫子高度推崇聰明智慧在用間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在孫子看來,用間如同從事其他軍事活動一樣,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和條件。這些素質與條件,概括起來,就是“聖智”、“仁義”和“微妙”。前兩項決定著能否高明地動員和驅使間諜不遺餘力、想方設法去執行並完成任務。因為道理非常簡單,隻有聰明睿智的統帥,才會把用間當做克敵製勝的重要法寶來認真對待;也隻有仁慈慷慨、素孚眾望的統帥,才能贏得間諜的由衷信賴和熱忱擁戴,願意前仆後繼,死不旋踵,盡個人最大的努力去攫取敵方的情報。

後一項則是決定著軍事統帥能否睿智地甄別、判斷間諜所提供的情報之可靠真實程度。因為間諜所搜集到的情報往往真偽混雜,虛實相間,隻有通過火眼金睛的仔細分辨,去偽存真,去蕪存精,才能使得這些情報在戰爭中真正派上用場,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不至於弄巧成拙,讓對手用反間計來愚弄、暗算自己,造成行動上的敗北。而能夠避免這種尷尬處境的,也隻能是那些謀慮精細、見微知著的軍事統帥。由此可見,這三個條件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緊密結合在一起,共同成為有效發揮“用間”強大威力的保證:“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孫子之說,可謂深得“用間”之妙道要義矣!它完全建立在睿智善謀的基礎之上,“三諦圓融”,絕不會因時空的變化而喪失其生機盎然的活力。

孫子的用間思想,係統完整而又條分縷析,高明卓絕而又不乏可操作性,因此,後世兵家對此無不奉為圭臬。如《百戰奇法》的作者就說:“凡欲征伐,先用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這就把“立大功”同“用間諜”直接聯係在一起。《經武要略》的作者也講:“兵家之有采探,猶人身之有耳目也。耳目不具則為廢人,采探不設則為廢軍。”把間諜對軍隊的重要性,形象地比喻為人身體上的耳朵和眼睛。這類言辭在中國古代兵書戰策中可謂是連篇累牘,比比皆是,說到底都是對孫子用間理論的衣缽相承。

至於在實戰活動中,充分運用孫子用間思想的情況更是層出不窮,不勝枚舉,從而上演了一幕幕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戰爭活劇。其中人們較為熟悉的,就有秦昭王重金收買內間使趙王上當受騙,將大將廉頗“下崗”,換上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當大將,一舉打贏長平之戰;劉邦采納陳平的計謀,讓陳平放手從事間諜大戰,離間項羽與部下之間的關係,為爭取楚漢戰爭的勝利掃清障礙;嶽飛利用矛盾,巧使反間之計,誘使金人廢黜掉偽齊王劉豫,兵不血刃為自己北伐中原開了一個好頭;韋孝寬機心深密,利用間諜借刀殺人,不露聲色除掉北齊大將斛律光;種世衡老謀深算、心狠手辣,通過用間,挑撥西夏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西夏朝廷兩位親王不明不白就做了冤死之鬼。諸如此類的故事,史不絕書,孫子的用間思想由此而得到了曆史的驗證。

這裏,我們不妨通過元朝末年朱元璋大破陳友諒的應天之戰來具體領略一下用間使詐,角智鬥謀藝術的精髓奧妙。

公元1360年農曆閏五月間,陳友諒統率舟師十萬進攻盤踞在應天(今江蘇省南京市)的朱元璋勢力,企圖一舉製服與自己爭天下的主要對手。

當時,陳友諒在兵力上對朱元璋占有很大的優勢,陳軍的舟師尤為強大。在陳友諒優勢兵力大舉東下麵前,朱元璋的部下,有的主張舉城投降,有的主張退守鍾山(今南京紫金山),也有的主張決一死戰,打不贏再跑不遲。朱元璋采納了劉伯溫“伏兵伺隙擊之”的建議,決定在應天城下與陳友諒決戰。他利用陳友諒求戰心切,驕傲輕敵的心理,決定巧妙用間,誘敵冒進深入,爾後設伏加以聚殲,給趾高氣揚、自命不凡的陳友諒以一個下馬威。為此,他讓陳友諒的老朋友、元朝降將康茂才出頭,主動寫信向陳友諒詐降,同時在應天府郊外埋伏下多路兵馬,準備重拳出擊,就等不知死活的陳友諒自己送上門來。

狂妄自大的陳友諒接收到康茂才寫來的求降書後,不知是計,信以為真,以為在大軍壓境、玉石俱焚之下,康茂才等人為自己預留脫身後路屬於正常的現象,就像當年官渡之戰前夕曹操眾多部下暗中與袁紹拉關係、套近乎的情況一樣。於是於五月初十親率大軍自采石進抵大勝港,企圖與康茂才裏應外合,奪取應天。可待到他駐足江東橋(今南京江東門附近),按預先約定的暗號連聲呼喚“老康”,不見絲毫反應,陳友諒才猛然醒悟:這一回全讓朱元璋這個小和尚給算計了,捶胸頓足,後悔莫及,被動中倉促派遣士兵一萬人登岸立柵,企圖做一番困獸之鬥。

朱元璋自然不會給這個老冤家任何機會,他在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上看到陳軍天遂人願進入了自己預設的伏擊圈,遂乘著其登岸立營尚未穩固之際,高高舉起黃旗,發出全線出擊的信號。一時間鼓聲震天,伏兵四起,水陸夾擊,風卷殘雲。陳軍冷不防遭此淩厲打擊,軍心浮動,士氣委靡,棄甲曳兵,陣勢大亂,隻恨爹娘少給自己生兩隻腳,一窩蜂爭相登舟而逃。此時正遇上長江之水退潮,陳軍的巨型戰艦擱淺,根本移動不得,陳軍想逃也逃不成了,隻好老老實實待在那裏任憑對手瘋狂砍殺。一場血戰下來,陳軍士兵被殺和落水而死者多得數也數不清,被俘的也有二萬餘人。不少陳軍將領見大勢盡去,“識時務者為俊傑”,紛紛解甲向朱軍投降。朱元璋部隊繳獲巨型戰艦一百多艘,算陳友諒命大,乘坐小木舟僥幸突出虎口,逃竄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元璋得勢不饒人,揮軍乘勝追擊,奪回安慶、太平等戰略要點,並占領了信州(今江西上饒)、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這場關係到朱元璋勢力生死存亡的應天之戰,就這樣以朱元璋的高歌凱旋而告終結。

應天之戰的失敗,使得陳友諒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更加激化,將士對陳友諒離心離德,政令軍令也無法得到貫徹執行。“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朱元璋利用陳友諒的這些弱點,馬不停蹄地向西推進自己的勢力範圍,僅僅在公元1361年一年之間,就相繼攻克了蘄州、黃州、興國、黃梅、廣濟、樂平、撫州(均在今江西、安徽、湖北諸省境內)等戰略要地,使實力日益得到加強,“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基本上扭轉了陳強朱弱的戰略格局,從而為在公元1363年展開鄱陽湖大決戰,最後消滅陳友諒勢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取得應天之戰的勝利,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於用間,使對手陳友諒做出錯誤的決斷,實施愚蠢的部署。朱元璋注重“先知”,做到“必取於人,知敵之情實者”,即從了解陳友諒性格、為人的康茂才等人那裏,獲知並把握住陳友諒用兵上驕傲自大、恃強輕進、剛愎自用等特點,對症下藥地巧妙行間。孫子說:“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康茂才曾為陳友諒的朋友,根據這一條件,朱元璋對陳友諒采取了“因間”手段,利用康、陳兩人稔熟這層關係,順循普通人的常規思維路子(陳強而朱弱,陳軍勝算多而朱軍勝算少,為避免出現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局麵,應當預先留下退路……)而反用之,誘騙陳友諒,促使他忘乎所以,輕舉妄動,然後部署重重伏兵瞅準機會殺他個人仰馬翻,片甲不留。由此可見,應天之戰,是巧妙使間與出奇製勝作戰指導的完美結合,朱元璋料敵如神、應變自如的卓越軍事指揮才能在此戰中表演得淋漓盡致、別開生麵。無怪乎,這個當年沿街乞討、四方遊浪的皇覺寺小和尚,能夠在大亂之中崛起,東征西討,所向披靡,最終芟夷群雄,底定山河,爬上金鑾寶殿樂嗬嗬當他的洪武大皇帝,這叫做“雖係天命,實賴人力”。這個戰例,是巧妙使間與出奇製勝作戰指導的完美結合,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孫子用間製勝思想的積極意義和蓬勃生機。

在現當代戰爭中,間諜活動在軍事鬥爭中的作用依舊十分突出。隻要想一想,希特勒的間諜伎倆奏效,蘇聯紅軍最優秀的將領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沉冤莫白,一槍斃命,給蘇聯國防所帶來的巨大災難,人們就不能不承認,有時候一個間諜的力量,抵得上數十萬武裝到牙齒的軍隊。當然,間諜的能量之大小,往往取決於操縱、指揮他的統帥之水平,這一點在現代戰爭中也不例外。蘇聯優秀間諜左格爾就其本人素質而言,絲毫也不遜色於任何一位西方間諜,他的間諜活動,曾為蘇聯的國家安全作出過巨大的貢獻,然而,斯大林體製的僵硬官僚性質,也極大限製了左格爾作用的發揮。蘇德戰爭前夕,他費盡心思、千辛萬苦搞來的情報,並沒有真正引起蘇聯最高當局的充分重視,因此而忽略了戰爭迫在眉睫的危險,以至於當德軍浩浩蕩蕩向蘇聯境內衝殺前來之時,蘇軍束手無策,瀕臨崩潰。這個事實提醒人們,間諜固然重要,用間固有作用,但問題的關鍵是決策者如何用間。否則“黃鍾毀棄,瓦釜齊鳴”,一切都是白說。

由於在現當代軍事鬥爭中,用間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所以孫子在本篇中所闡述的思想,仍為世界各國軍事情報界所重視和借鑒。例如,日本的諜報人員曾把《孫子兵法》作為最大的諜報技巧專家的著作,翻譯成日文,而他們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和1941年偷襲夏威夷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前後,搜集情報和實際運用情報的策略,以及具體手段,大多與《孫子兵法》用間思想若合符契。同樣,美國中央情報局也曾把孫子視為諜報理論的鼻祖,讓所屬雇員認真閱讀《孫子兵法》以及按孫子用間原理寫作而成的《間書》。盡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今天世界上已有了衛星攝影的高超技術,有了監視電訊發射的一整套先進技術設備(如全球定位儀,等等),但是在具體的用間和反間諜手段上,本篇所揭示的基本原理並沒有過時。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最現代最先進的高技術偵察手段,也無法完全取代人工搜集情報、信息的功能,以人為本位的用間活動,在現代戰爭乃至於未來戰爭中仍然會有它重要的位置,這一點在美軍近期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都已有充分的證明。

當然,今天的間諜活動已遠遠超越了軍事、政治領域的範圍,商業經濟活動中、科學技術領域內的間諜活動同樣是愈演愈烈,花樣翻新。換句話說,用間這隻無形的巨手正伸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這就要求我們各行各業的人士都應當多少掌握一些用間和反間諜的基本知識,以便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站得更穩,走得更遠,這就是所謂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1],公家之奉[2],日費千金;內外騷動[3],怠於道路[4],不得操事者[5],七十萬家[6];相守數年[7],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8],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9],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10]。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11],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12]。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13],不可象於事[14],不可驗於度[15],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16]。

“注釋”

[1]百姓之費:漢簡本作“百生之費”,“生”為“姓”之古字。《尚書·舜典》孔穎達疏:“生,姓也。”

[2]公家之奉:公家,指國家(公室)。“奉”同“俸”,指軍費開支。

[3]內外騷動:指舉國上下混亂不安。內外,前方後方的通稱。騷動,動亂不安。

[4]怠於道路:梅堯臣注:“輸糧供用,公私煩役,疲於道路。”怠,《說文·心部》:“怠,慢也。”引申有疲憊、疲勞義。

[5]不得操事者:不得,不能夠。操事,操作農事。此句梅堯臣注:“廢於耒耜也。”

[6]七十萬家:比喻戰爭對從事正常農業生產影響之大。曹操注:“古者八家為鄰。一家從軍,七家奉之。言十萬之師舉,不事耕稼者七十萬家。”

[7]相守數年:意即相持多年。相守,相持、對峙的意思。《韓非子·喻老》:“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

[8]而愛爵祿百金:而,如果、倘若。王引之《經傳釋詞》:“而,猶‘若’也。”愛,吝嗇、吝惜。《老子·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爵,爵位。祿,俸祿。百金,泛指金錢財寶。此句李筌注曰:“惜爵賞不與間諜。”

[9]不仁之至也:不仁慈,不恩惠到了極點。至,極、極點。

[10]非勝之主也:意謂這不是勝利的主宰者。主,主宰。梅堯臣注:“非致勝主利者也。”另一說,“主”指人主、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