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感
古希臘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經說:“美麗比一封介紹信更具有推薦力。”雖不知亞裏士多德的所謂美麗是否隻針對外貌而言,不過外貌美麗對人際吸引的作用的確是不可低估的,人們在交往中對外貌有一種特別的注意力,美麗的外貌容易使人產生好的印象。
2.才能
人人都願意與有能力的人交往。在一定限度內,才能與被人喜歡的程度成正比。但是,才能太高就不利於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一個群體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成員往往不是最受人喜愛的人。這是因為,當身邊的人的才能自己可望而不可即時,人們就會產生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導致人們對高才能的人敬而遠之。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在某些單位,有才能的人經常會受到排擠,而人們卻總是錯誤地傾向於用嫉妒來解釋這個現象。其實,這種事情的發生都是很正常的。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不必苛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人,因為完美不但不會增加你的吸引力,反而會使人們對你敬而遠之。如果你是一個很有才能卻不受歡迎的人,那麼不妨犯一點可以原諒的小錯誤,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個性品質
一個人的個性品質無疑會影響別人對他的喜愛程度。
20幾歲的時候,想要吸引他人的注意,就需要由內而外地將自己打造成一個精品。徒有外表而沒有內涵,會讓人覺得膚淺;而擁有內涵而不在意自己的外表則會給人一種邋遢的印象。培養自己的個人品質,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這樣,不管走到哪裏,你都會成為人們的焦點。
使你受歡迎的四大途徑
20幾歲的人要擴展人脈,就需要具備受人歡迎的品質。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被人喜歡和欣賞,這是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也是戴爾·卡耐基所著的《影響力的本質》暢銷的原因。許多顯示,人最強烈的一種欲望就是得到大家的喜愛。處處受到歡迎才能最大化擴展你的人脈關係,怎樣才能學會這種技巧呢?
1.以友好的方式開始
對別人表示關心和善意,比任何禮物都更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對別人都有更多的實際利益。
對別人友好首先要無害人之心,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和準則。它要求我們不歧視他人,不欺負、不傷害人,不占人便宜。其次就是與人為善,它要求我們尊重他人的人格、情感,有禮貌,講信用,知恩圖報,凡事行善,先人後己。再次是要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盡力助人。能做到這些,我們就真正做到了友好。
如果你對他人有興趣,並認真傾聽,盡力去真正理解他們,你就能更好地體會他們的感受。你們的感受可能不會永遠一致,但隻有當你能體諒並理解他們的感受時,才能真正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當朋友犯了錯誤,不要動不動就橫加指責、大聲嗬斥,要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要多看到朋友的長處,凡事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才能更好地理解朋友的所作所為。真正做到隨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多看別人的長處,原諒別人的過錯,這樣你的友誼之樹才會常青。
如果你被人激怒並向對方進行反擊,也許在一段時間裏會感覺好受一些。但對方會如何呢?他們能分享到你的快樂嗎?你憤怒的語調、敵對的態度能讓他們認同你的觀點嗎?你是否想過,在你“反唇相譏”獲得心理平衡的一瞬間,你給他人的印象已大打折扣,甚至以後你對他人的影響力也隨之大打折扣了呢?
正如太陽可以比風更快地令你脫下衣服,親切、友好和讚美能比世界上所有的狂怒和咆哮更輕易地令人們改變觀點。記住林肯的話吧:“一滴蜂蜜比一加侖膽汁招引的蒼蠅還要多。”
2.談論他人感興趣的話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什麼有的人外表形象並不出色,卻讓我們如此的喜歡,以至於我們稱之為“朋友”和“知己”?而有的人貌似出眾,我們卻不願意接近他們呢?其實,正是“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的原則,讓他們成為我們的朋友。 他人對我們的欣賞與認可使他人在我們眼中顯得如此美好。我們願意與他們接近,也願意幫助他們。其實,表現出喜愛我們的人,才真正掌握了我們人性的弱點。他們不僅讓我們體驗到了愉快的情緒,還讓人類最強烈的渴望——“受人尊敬”得到了滿足,他們對我們的喜歡、欣賞和讚揚,讓我們認為自己的社會價值得到了承認。和他們在一起,我們擁有的是快樂,我們也回報他們以同樣的友好與熱誠。如此簡單,不需要任何代價,僅僅是由於他們展示出對我們的喜愛,我們就把同樣的桂冠也戴在他們的頭上了。有影響力的名流都在無意識中運用這個原則,這也是他們受到公眾喜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