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避免惡性競爭(1 / 1)

馬雲說:“我認為真正的競爭是和自己競爭,所以我們不去研究競爭對手。隻有研究明天、研究自己、研究用戶,才是根本,才是往前看。研究對手隻會傷害自己,因為你把你自己的強項丟掉了。”浙江商人的競爭意識告訴其他生意人,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要盡量想得遠、看得廣。作為生意人,不能隻顧眼前利益,如果為了爭取一時的利益而采取惡劣的方式和同行競爭,一定會輸得很慘。

在一條街上,有三家經營韓版服飾的商店。有一段時間,三家店的生意都很清淡。第一家店為了提高營業額,就宣布降價銷售。這樣一來,第一家的生意一下子就火了起來。第二家和第三家店迫於無奈也隻好降價。這下,三家的生意又差不多了。

第一家見生意又被搶走了,於是,再一次降價,第二家也跟著降價。第三家卻不這樣做了,他宣傳自己無力承擔降價的損失,隻好關門大吉了。

於是,第一家和第二家互相競爭,價格一降再降。果然,他們的生意比以前要火得多,顧客都是一批批地購買。最後,兩家的衣服都賣完了,但是,他們一算賬,卻發現沒掙到錢,還賠了不少,隻好宣布歇業。

不久,第三家店又開門營業了,不僅價格回複到了原來的水平,而且他的貨源也更多了。第一家店的老板和第二家店的老板到第三家店裏一看,氣得差點背過去。原來,自己降價銷售的衣服都被這家店的老板買走了,那些顧客都是他雇來的。

從上麵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不正當的競爭會給彼此都帶來不良的後果。做生意的主要目的就是贏利,因此,大部分商人恨不得把競爭對手趕走而獨霸市場,“同行是冤家”更是被奉為經典名言。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做生意就應該有一種平和的心態,做生意本就無法避免要競爭,你要做的不是用一些旁門左道的方法去擠走對手,而應該采取智慧的方法去解決,這樣才能扭轉局麵而一舉獲勝。

20世紀20年代,劉鴻生發起並創辦的上海水泥公司取得了巨大成功。剛開始,他先是親自到河北唐山參觀當時我國最大的華商水泥廠——啟新洋灰廠,後來又三次東渡日本,到小野田的水泥廠考察學習。日商因擔心華商建成大型水泥廠後會影響日本水泥在華的銷售,就拒絕了劉鴻生,於是他不辭辛苦遠赴歐洲學習。

1923年,劉鴻生的水泥公司在上海正式建成並投產。當時的水泥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不僅日商在大連設廠生產的“龍牌”水泥很暢銷,而且設在唐山的、國內規模最大的華資啟新洋灰公司生產的“馬牌”水泥也深受用戶喜愛。剛開始的時候,劉鴻生新建的上海水泥公司遭遇行業內的價格大戰,大有兩敗俱傷之勢。為避免惡性競爭導致華資企業一蹶不振,劉鴻生及時提出“聯華製夷”的策略,並親赴天津與啟新洋灰公司總經理舉行多次談判,雙方終於達成了共識,劃分了各自的主要市場範圍,上海水泥公司取得了以上海為主的華東和華南市場,當年就扭虧為盈。

1928年,設在南京的中國水泥公司收購了無錫和太湖兩家水泥公司,迅速擴大生產,呈異軍突起之勢,也使水泥市場麵臨新的競爭局麵。劉鴻生吸取先前的經驗教訓,率先提出三家聯營方案。經過一番努力,中國水泥公司同意三方進行協商,最後達成了一致。從此之後,三家公司一起進退,其總產量占至全國水泥總產量的85%以上,及時遏製了日本水泥在中國傾銷的局麵。

孫子說:“戰爭最高的策略,是首先粉碎敵人的陰謀;其次是打擊敵人的外交關係,使敵人孤立,永無盟國;最後是攻打敵人、製降敵軍,而圍攻敵人的城池是世上最笨拙的戰略。”雖然這樣競合的方式讓對方也得到了一些利益,但是,也隻有這種正當的競爭才能促進市場的發展。在商海中,遇到競爭對手是家常便飯,明智的商人都應該與對手正麵競爭、寬容對待,這樣才能互惠互利、獲得雙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