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想出問題,就必須跟著政策走(1 / 1)

在浙江的商業圈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政策者得市場。”經營一個企業,政策就如同“天時、地利、人和”中的“天時”,企業要做強、做大,必須有一個好的政治環境,順應政策而發展。

曾昌飆曾這樣評價自己的成功:我每一步的發展,都可以說與一個城市的發展、與一個政府努力的方向相一致,這樣就使自己的發展是順勢而為,同時可以得到一些優惠與鼓勵。但問題是,如果僅僅是跟在政府的後麵還是不能贏得先機的,這就要求你必須站得高、看得遠,並用你的真誠與人格力量去影響政府,以得到政府的支持。

而建造過全國18個省300多個高速公路和橋梁等施工項目的路港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國燕就是緊跟著國家政策使企業穩步前進的。

多年來,朱國燕領導下的路港集團的施工項目遍布大江南北,無論是西部開發、四川災後重建,還是海西建設、“新36條”,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每當朱國燕做出一項重要決策,他都要反複思考這項決策是否屬於國家政策鼓勵與支持的方向,同時還要評估地方政府換屆進行權力交替可能帶來的政策風險。他總是以國家的政策為導向,朝著政策鼓勵的方向發展自己的企業。

在浙商這個群體中,他們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做企業一定要搞清楚政府的政策導向,明白政府鼓勵什麼、抑製什麼,一定要根據政府的政策來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因此,浙商對於政策,尤其是對民營企業可能產生影響的政策非常敏感。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企業朝什麼方向發展,如何發展,政策往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4年度“風雲浙商”的頒獎典禮在杭州香格裏拉飯店舉行,莊吉集團董事長鄭元忠等十位浙商獲此殊榮。

評委會給鄭元忠的頒獎詞是:他曾以186天的牢獄代價開啟了浙商馳騁商場的大門。他以“真心朋友”的友情,譜寫浙商抱團合作的典範。他以無畏不懼的勇氣和智慧,維護了國產品牌的聲譽和榮耀。

站在領獎台上,鄭元忠說:“感謝黨把民營經濟寫入憲法,尤其是國務院出台的36條意見,徹底解放了民營企業,溫州人說我膽子大,敢到商海裏闖,我有一個秘方:隨時注意國家對民營企業的政策。”

浙江企業家南存輝說:“企業做勻速運動還是加速運動取決於企業是否充分利用政策或關注政策的變化。”浙商們一直強調,不能脫離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社會背景做任何事情。沒有政策的鼓勵,就沒有民營企業的發展。浙商的發展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因素。而改革開放的政策,就是天時,就是企業最大的政治。

事實證明,政策永遠是市場的導向,得政策者得市場,失政策者失市場。不想出問題,就要順應國家的政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