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的愛迪生試驗了上千種材料才找到最合適做燈絲的哪一種,可是李祐能夠沒頭沒腦地做個苦逼研究員,一種一種材料地去試嗎?
他可是個來自二十一世紀的新興人類,還是帶係統的那種,有什麼事情能夠難住他?
經過一番思索可係統的幫助下,李祐終是尋出了最為合適的原材料,那便是竹子。
竹子不像是樹,隻能取其皮而用,一棵竹子可全身作為原料,經過漚浸蒸煮之後,所得到的漿液遠比之前用桑樹皮多出十倍,經過打漿、抄造、幹燥,最終製造出來的紙張更為細膩,光滑。
與之前的蔡侯紙是雲泥之別,而且成本更低,出產量更大!
李祐將經過改良之後所造出的紙稱為竹紙。
同時,李祐心心念念的還是他想要的柔紙巾,經過這麼一番折騰,他對整個造紙的過程已經了如指掌,雖說他可以利用係統兌換出真正意義上的紙巾。
但是如此供需量巨大的東西僅僅靠係統兌換的話,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李祐開始使用竹子內膜進行提煉,果不其然最後真的製成了柔軟紙巾。
看著一遝一遝還散著竹香的竹紙,還有細滑的紙巾,李祐不僅感歎。
老子真他媽的是個人才!
趁著手底下四個才子全數高中的熱度還未散退,李祐拿著竹紙和紙巾到李濟安殿下麵前邀功。
李濟安一身龍袍,麵色莊嚴對竹紙左看右看,他本就熱衷於詩詞作畫,精研書法,但時之前所用的蔡侯紙不夠平滑,提筆作畫,揮墨寫書之時,總是少了幾分火候。
摸著平滑的竹紙,李濟安已經迫不及地拿起狼毫在紙上揮灑一番。
李濟安不禁感歎,這等上好的紙才能夠配得上自己才華啊!這樣的紙才能體現出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啊!
一下子,李濟安忍不住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文章,內容皆是誇讚竹紙。
筆未收,盡笑之,竹香墨妙,提筆引狂瀾,乃天底下愛書之人一大快事啊!
李祐見到李濟安笑逐顏開,欲罷不停地在竹紙上寫寫畫畫,額上汗流都不自知之樣,於是將柔紙巾拿出來。
“父皇,你擦擦汗!”
李濟安拿起紙巾一擦,這是什麼東西?柔軟又吸汗,觸在肌膚上如此的舒爽。
這時候,李祐開始明理論道,暗裏自誇,將竹紙和紙巾的製作改良過程談吐麻利地說了一番。
李濟安撫摸著紙巾聽得如癡如醉。
“你確實又立了一大功啊。”李濟安看著李祐明亮的眼睛,鄭重地說道。
第二日上朝之時,李濟安帶著經過李祐改良了造紙術而產出的竹紙給眾大臣賞看,眾人一點墨下筆,皆是驚歎,齊王可真是神人啊!
在李濟安的推廣之下,大溏所有的子民都用上了竹紙。
紙,這等當初在普通百姓眼裏是個稀罕物,是個奢侈品的物品,如今因為有了齊王李祐的聰慧才智,他們才得以用上這高大上的東西啊!
且李祐還知道那極富價值的地理著作《括地誌》是李泰那小子給寫出來。
這幾天李泰這小雜毛不知抽了什麼風,受了什麼刺激,整日跋山涉水勘探各地方位,一心投在《括地誌》的編寫之中。
偶有一日,李祐進宮時見到李泰,這小子被曬得好像剛從非洲挖煤回來一樣。
一問才知,李泰這幾天幾乎是日夜專注於收集資料,勘測地形,編寫《括地誌》。
這時候,李祐也有一點兒私心,《括地誌》那可是影響了後來幾朝幾代的著作啊,就算是二十一世紀了,依舊有一群滿臉褶皺的老教授在研究著這本書。
如此重要的一本書,要是其撰寫的紙張是由自己產出的,那也算是功德無量啊!
在李祐天賦異稟的能力之下,竹紙的製作過程除去了之前許多無用的步驟,製作更為簡便。
李祐將竹紙和紙巾的製造過程化為流水線作業,在長安城內建造了一個巨大的造紙廠,名為“齊王造紙廠”。
這不,俗話說,太陽耀眼的光芒總會引起小人嫉妒的眼光,有的人是以太陽來勵誌了。
李泰看著李祐日益高漲的勢力,心中暗急,他知道要是不再做點什麼,那李祐是個“賢王”,而他則成了一個“閑王”了。
李泰這人也真是有些實料,他深知這些年來大溏的疆土不斷擴大,各類山河峰巒紛亂散雜,有很多還沒有統一的命名。
其實編寫一本大型的地理書籍這件事,李泰早已經實施,隻是那時候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現在被李祐新改進的造紙術一刺激,便急忙要完成自己的著作。
在括地誌還沒出來之前,李祐改進造紙術的方案已經成功展開,竹紙已經是眾人皆知,人人得用,而李祐自然又是將竹紙所帶來的效益捏緊。
至此,大溏的竹紙成為後世文人皆讚的上品佳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