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創業之信念篇:執著的人最成功2(1 / 3)

兗州乃東漢十三州之一,物產豐富,下轄陳留、山陽、濟陰、泰山、東郡五郡和城陽、濟北、任城、東平四國,是可以用來建功立業的大州。曹操心想,若能擁有兗州,向河南發展就有了強有力的依靠,於是欣然前往。

但最初的幾場仗,曹操大多敗給了黃巾軍。在壽張城下,曹操與鮑信巡查前線,針對黃巾軍驍勇善戰、兵多糧足的特點,決定以奇兵挑戰、正兵攻擊,先打一仗再回師固守。這時,黃巾軍發現了曹操等人,大軍如潮水般湧來,刀矛齊舉,殺聲動地。曹操身邊隻有少量騎兵,很快就被困在了核心。

為了掩護曹操突圍,鮑信殊死拚殺,不幸陣亡。曹操撤回城內,據險頑強抵禦,打退了黃巾軍的輪番進攻。戰事稍停,曹操搜尋鮑信的屍首,沒有找到。隻得讓工匠用木頭雕刻成鮑信的身形,並厚葬了他。

之後不久,曹操試圖擺脫被動防守的局麵,親領一千餘步騎到城外觀看布局。剛一接近黃巾軍大營,就被黃巾軍圍困,死傷了數百人才殺出一條血路來。此後,曹操就按兵不動,選擇堅守。其州兵新招募的占一大半,缺乏訓練,又不斷受挫,士氣一天天低落。

此時曹操的意誌麵臨著考驗,倘在壽張戰敗,必將失去兗州。光頂住黃巾軍的攻勢還遠遠不夠,還要利用其弱點打敗它。曹操振作精神,被甲纓胄,到各營慰勞官兵。申明賞罰條例,在積極防禦的同時,密切注意黃巾軍的動向。黃巾軍求戰不得,一步步放鬆警惕。曹操乘機發起反擊,迫使黃巾軍退後了數十公裏。

曹操打贏這一仗後戰事處於相持階段。壽張縣令程昱想方設法為曹操籌備糧草,援兵也陸續到達。黃巾軍的攻勢減弱下去,就致函曹操:“昔日你在濟南毀壞神壇,其宗旨與我軍奉行的中黃太乙之道相同,好像很通事理,而今卻變糊塗了。漢朝氣數已盡,黃家正當興起,這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不是你憑才智和力量就能阻止的。”

“中黃太乙”說的就是“中央黃色的大帝”,張角所宣揚“黃天”,是太平道所尊崇的唯一天神。曹操雖不信神,但迫於當時形勢和某種心理的需要,曾一度表示要信奉中黃太乙。後來曹操製作百辟刀五枚,“爰告祠於太乙,乃感夢而通靈,然後礪以五方之石,鑒以中黃之壤”。所祭祀之神就是中黃太乙。

曹操看完信後,氣得高聲叱罵。從此信內容看,黃巾軍認為曹操曾在濟南禁毀淫祀,除強抉弱,伸張正氣,比較開明,可以爭取過來一起推翻東漢王朝。這當然是幻想。

曹操在接下來的幾次戰役中,徹底擊潰了黃巾軍,並“開示降路”,黃巾軍一百餘萬兵眾投降了曹操,曹操從中抽出五六萬人,組成“青州兵”,將降眾家屬組織起來屯田,就地予以安頓。從此,曹操有了一支可以真正與各路英豪相抗衡的軍隊。

曹操起家時並沒有多少資本。他的發家史也頗為獨特,即幾乎沒有走“因人而起”的這條路。他拒絕和有實力者合作,一開始就獨樹一幟,扯旗打自己的牌。曹操極富遠見卓識,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恒心,走自己的霸王路,最終打拚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堅持到底但不固執己見

堅持到底與固執己見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是對信念的堅持,而後者則是對不符合客觀規律的做法的固守。

英明的李世民也有過固執己見的時候。

“曠道不可編製,故與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獨居,故與人共守之。是以封建親戚,以為藩衛,安危同力,盛衰一心,遠近相持,親疏兩用。並兼路塞,逆節不生。”

這是李世民在其所著的《帝範》中教訓太子的一段話,大意是說:“管治國家的重任帝王不能獨力擔負,所以要和其他人一起共守政權。因此,帝王需要封立宗室子弟為諸侯王,創建邦國,以為屏蔽皇室的藩籬。帝王與諸侯王利益相關,休戚與共,國家安定之時同心治理,危亡之際協力拯救;強盛之時用心經營,衰弱之際同心共守。遠近各諸侯國勢均力敵,互相鎮懾;同姓諸侯王與異姓王公大臣並負重任,互相牽製。這樣,地方政權互相侵略、吞並的途徑被堵塞,不遵王命,犯上叛亂的事情就會避免了。”

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李世民為維護唐王朝統治而念念不忘封建之遺法,力主分封功臣與皇室,以作屏藩的思想。

唐初,李淵占領長安,建立唐王朝之後,因天下未定,為消滅異己勢力,封親子為王,揚威於天下,以利於掌管兵權。這是唐朝分封的萌芽。此後,因其認為僅封親子,還不足以逞威,於是又廣樹宗室,“遍封宗子”。不僅恩及弟侄,而且澤被深這,使“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皆封為王,數達幾十人。

例如除封從弟李神通為淮安王,還封其十一子中的七子為王,另又封從弟李神符為襄邑郡王外,亦封其七子為郡王。兩家合封十六王,是宗室中封王最多的兩家,這算得上是典型的濫封宗室。後來,為不違背自己原先許下的論功行賞的諾言,便又對一些功臣封賞,但沒有實際封邑,隻能動用國庫財物大加賞賜,以致國庫更加拮據。武德初期濫封宗室裙帶成了李王朝種種弊端,不僅因封賞浩大,致使國用不足,亦因緣喜怒而賞,導致官員內部不和。

關於這些弊端,李世民不是不清楚,但是,由於寄希望於同姓宗室,以為藩籬,他又不舍得就此割棄分封製,於是他便開始整日思索,以求“改善”分封製之弊,而充分利用其利。

怎樣才能使大唐的天下傳之久遠?有沒有一種完善的製度,可以作保證,以不至於在自己百年之後,因為子孫不肖,而使李氏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他左思右想,一時搜尋不到什麼良策。於是,他就問大臣蕭璃:“國家要長治久安,有什麼好的方法嗎?”蕭璃答道:“陛下不是常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嗎?臣綜觀曆史,國運長久者,莫過於周,周武王分封子弟,國運得以延續八百年之久,可謂堅如磐石了。”

蕭璃出身貴族,對分封製有著特殊的感情。他認為秦始皇雖貴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他的子弟們卻沒有寸土之封,原因就於秦王朝沒有實行分封製,罷諸侯、設部縣。因此,在社會動亂來臨時,他們毫無力量鎮壓人民的反抗。皇帝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在各地反秦武裝力量的共同攻擊下,秦朝終至二世而亡。

而漢時的異姓王則被同姓王所取代,對於鞏固新生的漢王朝,起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和影響。英布造反時,荊王劉賈和楚王劉交,都曾出兵與英布作戰,盡管未能獲勝,但是卻為劉邦準備平定叛亂,爭取了時間。劉邦死後,發生了諸呂之變,呂氏之所以不敢肆無忌憚地奪取劉氏政權,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同姓諸侯王的存在。而首先起兵反對諸呂的,就是齊王劉襄。

後來,京城內的大臣們平定了諸呂之變,掌控了中央政權,但沒有人敢篡奪帝位,也是因為有同姓諸侯王的存在。由此,靠劉氏宗親平定天下,大漢國運得以持續了四百年之久。見李世民連連點頭稱是,蕭璃又舉出反麵例子加以論證,他說:“隋朝搞郡縣製,結果也是二世而亡。都是因為天下大亂之時,中央既難以應付,又孤立無助。如果搞封建製,各藩王可以就地消弭叛亂,中央危急,各藩王可以拱衛中央。隋亡的結局,陛下是親眼看見的呀,這個教訓難道不應吸取嗎?”

李世民原本就有分封之意,見蕭璃這麼一說,就更堅定了他的決心。

與此同時,他也沒有琢磨過分封製的弊端——漢代的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作為一朝之君,他自然不願重演這些悲劇。於是,為確保能使李氏江山得以萬代傳承,他決定召集群臣予以商議。

令李世民大為失望的是,第二天上朝之際,群臣多表示反對。魏征第一個上書,說分封諸侯,不僅會由於官員數量的遞增,加重人民負擔,加大國家財政開支,同時如果分封諸侯隻求得有實力而不以國家為念,那麼肯定會不利於邊境安全。

禮部侍郎李百藥亦是極力反對,他在其進呈的《封建論》中指出:時勢已變,分封諸侯已不合民意,三代以後再行分封,流弊諸多。分封百王,賜予百姓、土地,必使其滋生野心,而且世襲子弟,無功得貴,驕奢之餘,易生是非。

若有分封之王趁機謀反,屆時再想削弱其勢力,勢必會招致諸藩群起而叛,於是他指出,若推行郡縣製,就能避免上述某些缺陷,可以隨時罷黜不稱職的牧守令長,所以分封與郡縣相比,前者“不若守令之迭居也”。魏征的“必致厚斂”與李百藥的適足資亂,頗能動搖人心,其中李百藥的透徹說理與精辟分析,使李世民不得不“竟從其議”,暫停封建。而魏征的據理力排更是不容忽視。這樣,由於群臣的反對,李世民一時也難下決心,隻好將分封一事暫予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