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遠大誌向,創造輝煌人生
古語講得好:“誌當存高遠”,古人特別重視人生誌向的確立,誌存高遠,就會自我激勵,奮發向上,從而有所成就;誌向遠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難和自身的弱點,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人人都要認真地審視自我,認識到實現理想需要付出艱辛,要有遠大的抱負,但不能偏執自負;要誌存高遠,但不能好高騖遠。
成功人士的成功大多在於他們比常人超前一步行動。奧運會金牌得主不隻靠技術,而且還靠遠見的巨大推動力。任何方麵的成功都是一樣的道理。遠見就是推動前進的夢想。正如道格拉斯·勒頓說的:“你決定人生追求什麼之後,就做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選擇。要想達成願望,首先要弄清你的願望是什麼。”有了誌向,你就明確了前進的目標方向。有了誌向,你就有一股無論順境逆境都勇往直前的巨大推動力。
維斯卡亞公司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最為著名的機械製造公司,其產品代表著當今重型機械製造業的最高水平,並且該公司明確了前進的目標與方向。許多人畢業後到該公司求職均遭到拒絕,原因十分簡單:該公司的高技術人員已經爆滿,不再需要各種高技術人才。但它值得炫耀的高待遇與高地位仍然向那些有誌的求職者閃爍著誘人的光芒。
哈佛大學機械製造業的高材生史蒂芬,和許多人的命運一樣,在該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測試會上被拒絕。但他並不死心,他發誓一定要進入維斯卡亞重型機械製造公司。他想到一個很特殊的策略——假裝自己一無所長。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願無償為該公司提供勞動力,請求公司無論分派給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計任何報酬來完成。公司最初覺得不可相信,但考慮到不用任何花費,也用不著操心,於是便給了他一個去打掃車間裏廢鐵屑的工作。
一年當中,史蒂芬勤勤懇懇地重複著這種簡單卻勞累的工作。為了保證基本的生活費用,下班後他還要去酒吧打工。這樣,老板與工人們雖對他都頗有好感,但是仍然沒有一個人提到錄用他的問題。
90年代初,公司的許多訂單紛紛被退回,並且都是因為產品質量問題,為此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公司董事會為了解決這個重要問題,緊急召開會議商議對策。當會議進行很長時間卻仍然未見眉目時,史蒂芬闖入會議室,提出要見總經理。
在會上,史蒂芬對產品質量出現問題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釋,並且就工程技術上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拿出了自己對產品的改造設計圖。這個設計非常先進,不僅恰到好處地保留了原來機械的優點,同時克服了產品出現的弊玻
總經理及董事們見到這個編外清潔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詢問了他的背景以及現狀,爾後,史蒂芬被聘為公司負責生產技術問題的副總經理。
原來,史蒂芬在做清掃工時,利用清掃工到處走動的特點,用心觀察了整個公司各部門的生產情況,並作了詳細記錄,發現了產品所存在的技術性問題並想出了解決的辦法。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搞設計,獲得了大量的統計數據,為最後一層雄姿奠定了基矗
自古以來,凡成大事者,無不是立高遠之誌,以勤為徑、以苦作舟才可成大業。
少年時的項羽是因看到秦始皇出遊的赫赫聲勢才有了取而代之的念頭,才有了曆史上的楚漢相爭;諸葛亮躬耕南陽,因為常“好為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才有魏晉時期的三國鼎立;霍去病因為有“匈奴未死,何以家為”的壯誌,才演繹出一代英雄讚歌;周恩來因自小就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氣而成為開國總理;巴爾紮克因為年輕時的揮筆豪言“拿破侖用劍無法實現的,我可以用筆完成”,才有350部鴻篇巨作廣為流傳;蘇步青教授因為少年時有“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誌向而成為國際公認的幾何學權威。
年輕人要想成為傑出人物,就要有遠大的誌向。要成為傑出人物,隻靠心高氣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凡事從最低處學習做起。
點燃生命的火焰
因為生活中的種種不愉快,或許你的生命曾經一度黯然無色,三番五次受挫。與其讓生命之火如此耗盡,不如重新為自己燃起一束生命的火焰。
羅傑·羅爾斯出生在紐約臭名遠揚的大沙頭貧民窟。那裏環境肮髒,暴力時有發生,是偷渡者和流浪漢的聚集地。出生在那裏的孩子,從小逃學、打架、偷竊甚至吸毒,長大後很少有人從事體麵的職業。然而,羅傑·羅爾斯是個例外,他不僅考入了大學,而且還成了州長。
在就職的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記者這樣問:是什麼把你推上州長寶座的?羅爾斯隻談到了他上小學時的校長——皮爾·保羅。
1961年,皮爾,保羅被聘為諾必塔小學的董事兼校長,適逢美國嬉皮士時代,他走進這所小學的時候,發現那裏的窮孩子一無所長,他們不與老師合作,曠課、鬥毆甚至砸爛教室的黑板。皮爾·保羅想盡辦法來引導他們,可是沒有一個是奏效的。後來,他發現這些孩子很迷信,於是在他上課的時候就增加了一項給孩子看手相的內容。他用這個辦法來吸引鼓勵學生。當羅爾斯從高台跳下,伸著小手靠近講台時,皮爾·保羅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看出來,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這使羅爾斯大吃一驚,並且信以為真。
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像生命中的熊熊火焰,指引著他整個人生。在以後的40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以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51歲那年,他終於當上了紐約州的州長,而且是美國紐約州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
一百多年前,一位窮困潦倒的牧羊人帶著兩個幼小的兒子以放羊為生。有一天,他們趕著羊來到一個山坡上。一群大雁鳴叫著從他們頭頂飛過,並很快在他們視線中消失。牧羊人的小兒子問父親:“大雁要飛向哪裏?”牧羊人說:“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在那裏安家,度過寒冷的冬天。”大兒子眨著眼睛無意地說:“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那樣飛起來就好了。”小兒子也接著說:“要是能做一隻會飛的大雁該多好啊!”
牧羊人稍作沉默對兩個兒子說:“隻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兩個兒子躍躍欲試,都沒能飛起來,他們用懷疑的眼神看著父親。牧羊人說:“讓我飛給你們看。”於是他張開雙臂,但也沒能飛起來。然而,牧羊人斬釘截鐵地說:“我因為年紀大了才飛不起來,你們還校隻要不斷努力,將來就一定能飛起來。去想去的地方。”兩個兒子牢牢地記住了父親的話,並默默努力著。等到他們長大——哥哥36歲,弟弟32歲時——他們兩兄弟果然飛起來了,因為他們發明了飛機。他們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燃起心中的那束火焰,它能把你引向夢想的天空。
有時候,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火焰,卻可以照亮你的人生,讓你釋放出生命的無限活力。
自己動手,獲取所需
很多人往往習慣於等待別人告訴他該怎麼做,等待著接受別人給予的東西。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成功,但是你得學會自己去拿你想得到的東西。
在一個促銷會上,美國某公司的經理請參加此會的人都站起來,讓每個人都看看自己的座椅下有什麼東西。一翻,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座椅下發現了錢,少則一枚硬幣,多則上百美元。那位經理說:“這些錢都歸你們了,但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在座的沒有一個人能猜出這其中的原因。最後經理語重心長地說:“我隻不過想告訴你們一個最淺顯最簡單的道理:坐著不動是永遠也賺不到錢的!”那位經理通過這種方式讓所有人都領悟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成功的機會就在你麵前,如果你想有所建樹,就一定不能坐著不動,因為成功是不會自動飛到你麵前的,要站起來去主動爭齲
有一個人總是出差,但經常買不到有座位的車票。然而奇怪的是,不管是長途還是短途,也不管車上多擠,他總能找到座位。其實他用的辦法很簡單,就是一節車廂一節車廂耐心地找。每次,他都做好了從第一節車廂走到最後一節車廂的準備,但每次他都用不著走到最後一節車廂就會發現有空位。 畢竟像他這樣鍥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實在不多。在他找到座位的車廂裏經常仍然還有不少座位,而在其他車廂的過道和車廂接頭處卻異常擁擠。其實很多乘客都會有這樣的心理,與其至別處去找座位,還不如就站在原地,說不定中途會有人下車,自己也好去接他的位子。所以有很多人常常從上車開始一直站到下車,但仍沒人能給他們騰出座位。
人生就如同一頓自助餐,隻要你願意付費,什麼都可以得到。關鍵是,你一定要自己站起來去拿你想得到的東西,不要一味等待別人把它拿給你,否則你將永遠無法成功。
勇敢地向命運挑戰
有些人對待問題脫離實際,就認準了“一條道兒走到底,不撞南牆心不死”,從不考慮客觀情況,隻是單純地以不變應萬變,那也隻能是自食其果、作繭自縛。而有些人在意外的重大挫折麵前,由於原定的追求目標已不可能實現,或是為了用其他行動來轉移心理上的疼痛,就會轉而追求別的目標或是進行其他活動。這也可以獲得新的成功,從而使心理得到補償。
身殘誌堅、拚搏進取的女青年張海迪,她以殘疾之軀,做到了許多健全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她成為一代中國青年的榜樣,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癱瘓。由此,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曆程。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又自學了大學英語,還學習了日語和德語,翻譯了16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另外還自學了十幾種醫學書籍和醫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時向有資格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了貢獻社會,她曾給農村的孩子當過老師,還曾用所學的醫學知識和針灸技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她還用學過的無線電技術,在山東省莘縣廣播局做無線電修理工。
1973年春天,張海迪跟著爸爸媽媽來到城裏,從此,一切有了新的開始。她成了待業青年,一個人待呆在家裏。這時候她想:“我現在是待業了,難道待業就真的隻能這樣消極等待嗎?不,我是一個殘疾青年,應該用自己的雙手重新開拓一條為人民服務的路。”於是,她又和過去一樣生活,在艱難困苦中,開始學畫畫、音樂和外語,她繼續為人治病,她在縣廣播站當一名修理工……忍著病痛,刻苦鑽研的張海迪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財富。憑借這筆財富,她終於自學成才,獲得了成功。
1983年,張海迪開始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堅強毅力克服病痛和艱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先後翻譯了《海 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還創作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作品,她的這些作品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大的反響。
1991年,做過癌症手術之後的張海迪,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刻苦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裏的殘疾人問題》。1993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係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榮獲了哲學碩士學位。
張海迪還做了許多的社會工作,她用自己的演講和歌聲激勵著無數青少年積極進齲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在鄉下的村裏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以及殘疾兒童讀書,還捐款給災區的孩子,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多元,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很大貢獻。
一個人是否能成功,不在於條件的好壞,而是有沒有奮鬥的精神。平時,有些人總以條件差、困難多作為沒有取得成就的借口。但是,和張海迪相比,這些困難能算什麼呢?
隻要一個人胸懷遠大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做事高調,就會有用不完的力量,就不會被客觀條件所束縛,從而創造條件把握自己的命運。
成功取決於堅韌
失敗是在考驗一個的人格,在一個人除了生命之外,一切都已喪失的情況下,內在的力量到底還有多少?有沒有勇氣繼續奮鬥?自認失敗的人,便會喪失他所有的能力。而隻有毫不畏懼、勇往直前、永不言棄的人,才會使自己的生命有偉大的進展。有時候環境是可以改變的,隻要你不是自怨自艾或垂頭喪氣,而是以頑強的信念對待一切,就能為自己創造似錦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