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順著自己的習慣活動的,就像物體順著自己的慣性運動一樣。人在習慣之中生活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和生理上的舒服直接相關,就像抽煙和吸毒一樣,很容易上癮,明明知道這樣下去對自己沒有好處,卻依然經不住誘惑繼續下去。
最可怕的還不是我們擁有什麼樣的習慣,而是進入某種惡習卻不自知。人們身上的很多不自覺行為,就像青蛙處在水中一樣,正在慢慢加熱:在學校裏,隻知道背誦答案卻不知道如何獨立思考的習慣,使我們失去了重要的創造能力;在工作中,隻知道服從卻不知道如何提出更好意見的習慣,使我們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在生活中,天天上網聊天看電視連續劇的習慣,使我們失去了很多專心致誌完成重要事情的時間,最後,我們這輩子平庸地來,平庸地去。
那麼,習慣為什麼如此難以改變呢?就因為它們深深根植於我們的潛意識當中。這便是我們僅用顯意識幾乎無法改變習慣的本質原因。顯意識的活動僅在我們警覺時起作用,在我們清醒和防備時能夠戰勝潛意識。顯意識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時哨兵開始打盹兒了,潛意識就當政了。因為潛意識從不入睡,它永遠靜靜地存在,靜靜地等待顯意識哨兵開小差。
比如,人都有走老路的習慣。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曆:你開車前設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卻不知不覺行駛到別的地方。或者你原本每天上班是走同一條路線,而最近一段時間,途中因為施工經常導致交通堵塞,於是,你有意識地為自己規劃了另一條行車路線。然而不幸的是,你還
是很多次走上了擁堵的老路。
這種“走老路”的習慣,便是潛意識作用的結果。它就像是一個人的自動導航員。在匆匆忙忙的早晨,你的顯意識思維早已被無數的工作計劃、任務和其他緊要的事占得滿滿當當的,於是,你的自動導航員(即潛意識)便輕易地取得了控製權,並指揮著你駛上以往上班的老路。
顯然,“走老路”對你的意識來說顯得更自然,更節省精力,也就是說,除非你調整了自己的潛意識(即習慣),否則,你將毫不遲疑地重複類似的選擇。
的確,盡管你已經有意識地注意到了惡劣的交通路況,以及照老路行駛必然造成上班遲到的現實,但是,在你的潛意識還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之前,你便隻有麵對這樣的困境:因為你的潛意識掌控了你的方向盤而選擇了老路,當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停在擁堵的隊伍當中長籲短歎了。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改變習慣(潛意識)才是問題的關鍵。正如梅瑞德·曼恩所說的:“隻有主動去改變潛意識,我們的生活才有可能發生改變,否則,我們隻會繼續那種我們以往一點一滴構築起來的生活方式。”我們要有意識地與潛意識進行溝通與交流,再對它進行必要的培訓,最後才能生成一套新的潛意識的運行程序。
下麵的故事可以進一步闡述以上觀點。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師與他年輕的學生一起在樹林裏散步。教師突然停了下來,並仔細看著身邊的4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剛剛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經算得上挺拔的小樹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盤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葉茂盛,差不多與年輕學生一樣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樹,年輕學生幾乎看不到它的樹冠。
老師指著第一株植物對他的年輕學生說:“把它拔起來。”年輕學生用手指輕鬆地拔出了幼苗。“現在,拔出第二株植物。”年輕學生聽從老師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將樹苗連根拔起。“好了,現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年輕學生先用一隻手進行了嚐試,然後改用雙手全力以赴。最後,樹木終於倒在了筋疲力盡的年輕學生的腳下。
“好的”,老教師接著說道,“去試一試那棵橡樹吧。”年輕學生抬頭
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樹,想了想自己剛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樹木時已然筋疲力盡,所以他拒絕了教師的提議,甚至沒有去做任何嚐試。
“我的孩子,”老師歎了一口氣說道,“你的舉動恰恰告訴你,習慣對生活的影響是多麼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人們的習慣一樣,根基越雄厚,就越難以根除。的確,故事中的橡樹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習慣那樣令人生畏,讓人甚至憚於去嚐試改變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習慣比另一些習慣更難以改變。這一點,不僅壞習慣如此,好習慣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一旦好習慣養成了,它們也會像故事中的橡樹那樣,牢固而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