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習慣的動物——習慣的內涵
習慣人皆有之,而且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習慣所左右。南方人習慣吃大米,北方人習慣吃麵條,這是生活習慣。有的人喜歡邊聽音樂邊學習,有的人則習慣於神情專注、不受幹擾,這是學習習慣。有的人工作時習慣快刀斬亂麻、雷厲風行,有的人則習慣有頭有緒、條理不紊,這是工作習慣。無論我們是否願意,習慣總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於是有人說:“人是習慣的動物。”甚至有人還極端地說:“人是習慣的奴隸。”例如,人們上班時總是習慣走一條固定的路線或是乘坐固定的某路公共汽車;出差時喜歡住在自己熟悉的賓館;我們的一日三餐與睡眠,都有一定的規律,這就是習慣。如果依著固定的時間飲食作息,就會感到舒適,因為這些已經成為自然的慣性行為。假如超過了吃飯時間,肚子就會抗議;熬了夜,眼睛就不聽使喚,因為這些都是不自然的生活。因此,人類的生活處處受到習慣的支配,我們不能小視它。
然而,習慣還並不僅僅是日常慣例那麼簡單,它的影響十分深遠。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隻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為則是習慣性的。這表明人的行為是按習慣進行的,如果不加控製,習慣將影響我們生活的所有方麵。想想看,我們大多數的日常活動都隻是習慣而已。我們幾點鍾起床,怎麼洗澡、刷牙、穿衣、讀報、吃早餐和駕車上班等,一天之內上演著幾百種習慣。小到啃指甲、撓頭、握筆姿式以及雙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關係到身體健康的事,比如,吃什麼、吃多少、何時吃、運動項目是什麼、鍛煉時間的長短、多久鍛煉一次等,甚至我們與朋友交往、與家人和同事如何相處都是基於我們的習慣。再說得深入一點,甚至連我們的性格都是習慣使然。
牧師華理克在他的作品《目標驅動生活中有這樣的論述:“性格其實就是習慣的總和,就是你習慣性的表現。”關於習慣成就性格的說法並不是最近才提出來的。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稱:“正是一些長期的好習慣加上臨時的行動才構成了美德。”
習慣實際上不僅僅影響我們的個人生活,許多心理學家都一致認為,實際上正是習慣引導著整個社會結構和心理機製的改變。19世紀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如此寫道:“習慣就像一隻巨大的飛輪……正是它,使得那些從事最艱苦、最乏味職業的人們沒有拋棄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們每一個人都隻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選擇的範疇內與生活展開搏鬥,並為那些自己雖然並不認同,但卻別無他選的某種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還是它,把不同的社會階層清晰地區分開來……
哪怕隻有25歲,你也能夠從這個年輕人的身影上一眼看出未來的推銷員、醫生、律師,或是首相;哪怕隻是一句話,你也能夠從中分辨出細微的主觀思維模式,以及特定的行為方式。而這些都在表明,他們總有一天逃不過某種命運,就像是衣袖上會出現的褶子一樣。我們的性格就像塑料,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難改變,不過,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也未嚐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