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鬆之前吸引梓琳的正是他不計成本的付出。魏鬆的低自我價值感讓他在關係裏變得卑微,所以才不斷自我壓縮,停不下來地過度付出。隻有這樣,他才會感覺到自己是有用的、是有價值的、是被需要的。
這樣的人自然不會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需要和感受,沒有力量跟對方溝通,明確自己的邊界。
於是就這樣付出著、犧牲著、隱忍著、壓抑著,要麼來到一個臨界點,他們終於受夠了。以某種戲劇性的方式毫無征兆地突然把所有的愛全部收回,以極其決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決心。然後,關係中的角色就掉轉過來,壓迫者變成被壓迫者,奴隸變成了奴隸主。或者像魏鬆這樣,開始變得敏感、惶恐,不斷地控製、試探,試圖拿回更多的掌控感。
親密關係的這個階段是成長必須經曆的。對方突然收回所有的愛,這對身邊那個已經習慣“被付出”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對方突然收回所有的關愛了,這個人要突然從依賴的接受者變得獨立起來。
對於梓琳和魏鬆這種戀愛模式,梓琳需要學習的是更多地尊重和接納,減少平時對魏鬆的責備,放下自己的優越感,不再執著於自己必須處於優勢地位的關係格局。隻有這樣,魏鬆才會真的感受到安全、放鬆。
不過,這是一個讓雙方都更好地在給予愛和接受愛之間學習平衡的過程,兩個人角色的掉轉也是有必要的。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在兩極都體驗一下,才能回到中間的中正和平衡。
成熟的愛沒那麼戲劇化
人們要學會的是成熟而智慧的愛。成熟的愛沒那麼戲劇化,是尊重,是給彼此空間,是彼此獨立又相互支持。他們絕對不會過度付出,讓自己在關係裏透支,會溫柔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界限,同時也會在對方真正需要的時候適時地給予對方支持。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智慧讓傷痛變成養料供自己成長。當過度付出者“受傷”之後,會轉向另一極變成過度封閉者,卻因為缺乏有深度的自省能力,而固化在這一極的位置上。
很多人在情感關係中體驗到受傷的感覺之後,他們就徹底在愛情這個領域收回希望了(不是不想要,而是害怕了)。於是,他們關閉自己的內心,對自己說:“還是努力工作吧,隻有工作不會辜負你,你付出多少就會有多少回報。”
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對吧?但是,他們忘記了很重要的一件事:工作中也有人,也要建立關係。當這些人真的讓自己一頭紮進工作中時,他們會把原來的模式原封不動地帶進工作場景中去,因為自己的信念係統沒有變、性格模式沒變,他們所創造出來的關係模式就不會改變。隻不過是換個對象、換個場景,但底層的故事結構仍舊是一樣的。無論他們的個人能力有多出色,他們還是會再一次體驗到在工作中被辜負、受傷、不被理解或是被放棄的感覺。
魏鬆之前吸引梓琳的正是他不計成本的付出。魏鬆的低自我價值感讓他在關係裏變得卑微,所以才不斷自我壓縮,停不下來地過度付出。隻有這樣,他才會感覺到自己是有用的、是有價值的、是被需要的。
這樣的人自然不會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需要和感受,沒有力量跟對方溝通,明確自己的邊界。
於是就這樣付出著、犧牲著、隱忍著、壓抑著,要麼來到一個臨界點,他們終於受夠了。以某種戲劇性的方式毫無征兆地突然把所有的愛全部收回,以極其決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決心。然後,關係中的角色就掉轉過來,壓迫者變成被壓迫者,奴隸變成了奴隸主。或者像魏鬆這樣,開始變得敏感、惶恐,不斷地控製、試探,試圖拿回更多的掌控感。
親密關係的這個階段是成長必須經曆的。對方突然收回所有的愛,這對身邊那個已經習慣“被付出”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對方突然收回所有的關愛了,這個人要突然從依賴的接受者變得獨立起來。
對於梓琳和魏鬆這種戀愛模式,梓琳需要學習的是更多地尊重和接納,減少平時對魏鬆的責備,放下自己的優越感,不再執著於自己必須處於優勢地位的關係格局。隻有這樣,魏鬆才會真的感受到安全、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