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1 / 3)

死裏逃生,劉延慶再不敢怠慢,手提馬刀,小心戒備了四周,見一時沒有遼人,才俯身去看,卻見那遼人背上插著一枝羽箭,那枝羽箭穿甲而過,幾乎透胸。

“賊廝鳥!活該!叫你繞老子右邊,叫你繞老子右邊,賊廝鳥!死了活該!直娘賊!”劉延慶朝那遼人的屍體憤憤的咒罵半晌,這才舉目四顧,尋找救自己的人,卻見便在離自己不遠處,蕃將軍左手拿了一張大弓,正朝自己樂嗬嗬的笑,他臉上、身上盡是鮮血,便如一個血人一般,那笑容格外的猙獰。劉延慶雖然明知道他是自己救命恩人,卻也不由得打了一個寒戰,轉過頭來,不敢多看。隻是心中不免暗叫一聲“悍將”。

劉延慶擅使弓箭,知道箭能透甲如此之深,那蕃將軍所使的大弓,至少當如陽信侯田烈武一般能達到一石五鬥甚至更強,這臂力實遠在劉延慶之上。如他與唐康,雖然善射,也不過是比尋常將士的六鬥弓、七鬥弓強一些,也就能使個一石弓左右,靠的是百發百中。隻是想到這些,劉延慶心中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這弓箭之術,自古以來,便是諸夏立國之本。 在大宋朝中,神射手可以說數不勝數,甚至連朝中那些士丈夫,也頗有善射者。而在這眾多的神射手當中,雖然也有如已故的狄詠,還有環州義勇的何灌者,軍中傳說,他們皆能開三石之弓,但一般來說,如劉延慶這等,能開一石弓左右,射法精準,在軍中便是赫赫有名了,而能開一石五鬥弓如陽信侯田烈武者,實已是頂尖的高手。這樣的人物,按說隻要投身軍中,聲名便很難掩蓋,可是劉延慶此前卻從未聽說過這蕃將軍之名——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他是一個蕃將,並且又在橫山蕃軍之故。

哎!橫山蕃軍!

劉延慶禁不住長歎一聲。

身邊的戰鬥還在繼續,即使以劉延慶的經曆,這場戰鬥,也堪稱血腥。

以步卒與騎兵對攻,便如河水衝擊海潮,二者的衝擊力,實不可同日而語。但令人訝異的是,這些橫山步卒看似不自量力之舉,竟生生抵住了遼軍的第一波衝鋒,沒有在遼軍騎兵的第一波衝鋒下,便告崩潰。

未能在第一次衝鋒擊垮橫山步卒的遼軍,卻不得不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宋軍中軍大陣中,王厚眯著眼睛觀察著右翼的這場戰鬥,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滿意之色。

這些橫山步卒沒有令他失望。

大概除了慕容謙,沒有人會料到他竟然會令這七千橫山步卒主攻,與遼人的騎兵野戰 。而這七千裝備簡陋得可稱為寒磣的橫山步卒,竟然能頂住五千遼騎的衝鋒。

這種事情,雖然心中早已料到這些蕃兵能做到這個地步,但當它真的發生在眼前,即使是王厚自己,也依然覺得震驚。

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不可思議的一幕能夠發生並非偶然,而是精密計算的結果。因為能夠維持這樣的局麵,除去橫山步卒的悍勇之外,最大的功勞應該歸於橫山步卒的那次主動衝鋒。遼軍左軍的那個大將,應該是個經驗豐富的宿將,所以,他一早算定,大約五百步外開始衝鋒,接觸到宋軍之時,戰馬正好能接近顛峰狀態,那時候飛馳起來的戰馬,正好能將其衝擊力發揮到極致。 但他卻怎麼也不曾想到,這七千步卒,居然會發起反衝鋒,如此一來,當兩軍接刃之時,遼軍的戰馬,反而未能完全跑將起來——這反向衝鋒,看似凶險,但倘若已決意野戰的話,反倒是最上之策。

死裏逃生,劉延慶再不敢怠慢,手提馬刀,小心戒備了四周,見一時沒有遼人,才俯身去看,卻見那遼人背上插著一枝羽箭,那枝羽箭穿甲而過,幾乎透胸。

“賊廝鳥!活該!叫你繞老子右邊,叫你繞老子右邊,賊廝鳥!死了活該!直娘賊!”劉延慶朝那遼人的屍體憤憤的咒罵半晌,這才舉目四顧,尋找救自己的人,卻見便在離自己不遠處,蕃將軍左手拿了一張大弓,正朝自己樂嗬嗬的笑,他臉上、身上盡是鮮血,便如一個血人一般,那笑容格外的猙獰。劉延慶雖然明知道他是自己救命恩人,卻也不由得打了一個寒戰,轉過頭來,不敢多看。隻是心中不免暗叫一聲“悍將”。

劉延慶擅使弓箭,知道箭能透甲如此之深,那蕃將軍所使的大弓,至少當如陽信侯田烈武一般能達到一石五鬥甚至更強,這臂力實遠在劉延慶之上。如他與唐康,雖然善射,也不過是比尋常將士的六鬥弓、七鬥弓強一些,也就能使個一石弓左右,靠的是百發百中。隻是想到這些,劉延慶心中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這弓箭之術,自古以來,便是諸夏立國之本。 在大宋朝中,神射手可以說數不勝數,甚至連朝中那些士丈夫,也頗有善射者。而在這眾多的神射手當中,雖然也有如已故的狄詠,還有環州義勇的何灌者,軍中傳說,他們皆能開三石之弓,但一般來說,如劉延慶這等,能開一石弓左右,射法精準,在軍中便是赫赫有名了,而能開一石五鬥弓如陽信侯田烈武者,實已是頂尖的高手。這樣的人物,按說隻要投身軍中,聲名便很難掩蓋,可是劉延慶此前卻從未聽說過這蕃將軍之名——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他是一個蕃將,並且又在橫山蕃軍之故。

哎!橫山蕃軍!

劉延慶禁不住長歎一聲。

身邊的戰鬥還在繼續,即使以劉延慶的經曆,這場戰鬥,也堪稱血腥。

以步卒與騎兵對攻,便如河水衝擊海潮,二者的衝擊力,實不可同日而語。但令人訝異的是,這些橫山步卒看似不自量力之舉,竟生生抵住了遼軍的第一波衝鋒,沒有在遼軍騎兵的第一波衝鋒下,便告崩潰。

未能在第一次衝鋒擊垮橫山步卒的遼軍,卻不得不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宋軍中軍大陣中,王厚眯著眼睛觀察著右翼的這場戰鬥,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滿意之色。

這些橫山步卒沒有令他失望。

大概除了慕容謙,沒有人會料到他竟然會令這七千橫山步卒主攻,與遼人的騎兵野戰 。而這七千裝備簡陋得可稱為寒磣的橫山步卒,竟然能頂住五千遼騎的衝鋒。

這種事情,雖然心中早已料到這些蕃兵能做到這個地步,但當它真的發生在眼前,即使是王厚自己,也依然覺得震驚。

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不可思議的一幕能夠發生並非偶然,而是精密計算的結果。因為能夠維持這樣的局麵,除去橫山步卒的悍勇之外,最大的功勞應該歸於橫山步卒的那次主動衝鋒。遼軍左軍的那個大將,應該是個經驗豐富的宿將,所以,他一早算定,大約五百步外開始衝鋒,接觸到宋軍之時,戰馬正好能接近顛峰狀態,那時候飛馳起來的戰馬,正好能將其衝擊力發揮到極致。 但他卻怎麼也不曾想到,這七千步卒,居然會發起反衝鋒,如此一來,當兩軍接刃之時,遼軍的戰馬,反而未能完全跑將起來——這反向衝鋒,看似凶險,但倘若已決意野戰的話,反倒是最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