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在錯誤假設上的決策,不一定全都很糟糕。有時候,事情發展得一帆風順,而我們認為自己知道原因,可我們真的知道嗎?你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卻並不意味著你可以一次次地重複。

我有個朋友,拿自己的錢做投資的。做得順手的時候,他認為這是因為自己有頭腦,有預見能力,挑到了合適的股票。可虧錢的時候,他總是埋怨市場。依我看,這兩種邏輯都沒什麼不對。可是,他的成敗要麼靠預見能力,要麼靠運氣,不可能兩樣都占著。

那麼,該如何保證一切決策都在我們的控製之中,取得最好的結果?從邏輯上推斷,關鍵在於掌握更多的信息和數據。我們恰恰就是這麼做的——讀書、參加會議、向朋友和同事們征求意見,這一切都是為了多掌握些資料,好確定下一步的行動。可問題在於,大家都碰到過這種事:我們已經掌握了全部的信息,也聽到了很多好建議,可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或者,成效隻持續了短短一段時間,或是出現了某些預料之外的岔子。就拿本章開頭的那個例子來說吧,我想給剛才猜到了希特勒的讀者提個醒兒:我提供的細節對希特勒和肯尼迪是同樣適用的,兩個答案都有可能對。要當心那些你自以為知道的東西,就算邏輯假設是建築在合情合理的研究上的,也有可能誤導我們。

直覺上,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知道,哪怕已經掌握了海量的信息和許多的好建議,如果事情的發展並非預期,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某個小小的卻至關重要的細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回頭再檢查一遍信息來源,或許再去找些新信息,力圖找到解決辦法,於是整個過程再度開始。然而,數據再多也未必有用,要是你的行動建築在一個錯誤的假設上,就更是如此。作決策的時候,有些因素是必須要考慮進去的,而我們這個理性的、擅長分析、渴求信息的大腦根本看不見它們。

還有些時候,我們完全沒有信息和數據,或是我們寧願忽略手上的建議和信息,幹脆相信直覺,而結果還不錯,有時甚至還超出了預期。這種直覺與理性的較量,差不多涵蓋了我們所有的決策過程。不僅是工作中,就連在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們可以繼續逐個考察每一個選擇,但是,在分析了所有的好建議和強有力的證據之後,我們還是回到了原點:為什麼有些行動能夠產生想要的結果,而且可以一再重複?我們該如何製訂出這樣的行動方案?我們怎麼才能擁有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透本質?

講個有趣的故事:一群美國汽車公司的高管到日本參觀裝配生產線。在生產線末尾,車門裝到了鉸鏈上,跟美國車廠的做法一模一樣,可有個步驟不見了。在美國,工人會用一支橡膠棒敲敲車門,確保嚴絲合縫。可是日本的車廠裏沒有這一步。美國人十分迷惑,就問日本人,他們是在哪一個步驟確保車門跟車體嚴密貼合的。日本向導靦腆地笑了:“在做設計的時候。”在日本的汽車廠,他們不是檢查毛病,收集數據,然後找出最好的解決辦法,而是在一開始就設計出了想要的結果。如果沒得到想要的結果,他們就知道,肯定是源頭的某個地方出了問題。

建築在錯誤假設上的決策,不一定全都很糟糕。有時候,事情發展得一帆風順,而我們認為自己知道原因,可我們真的知道嗎?你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卻並不意味著你可以一次次地重複。

我有個朋友,拿自己的錢做投資的。做得順手的時候,他認為這是因為自己有頭腦,有預見能力,挑到了合適的股票。可虧錢的時候,他總是埋怨市場。依我看,這兩種邏輯都沒什麼不對。可是,他的成敗要麼靠預見能力,要麼靠運氣,不可能兩樣都占著。

那麼,該如何保證一切決策都在我們的控製之中,取得最好的結果?從邏輯上推斷,關鍵在於掌握更多的信息和數據。我們恰恰就是這麼做的——讀書、參加會議、向朋友和同事們征求意見,這一切都是為了多掌握些資料,好確定下一步的行動。可問題在於,大家都碰到過這種事:我們已經掌握了全部的信息,也聽到了很多好建議,可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或者,成效隻持續了短短一段時間,或是出現了某些預料之外的岔子。就拿本章開頭的那個例子來說吧,我想給剛才猜到了希特勒的讀者提個醒兒:我提供的細節對希特勒和肯尼迪是同樣適用的,兩個答案都有可能對。要當心那些你自以為知道的東西,就算邏輯假設是建築在合情合理的研究上的,也有可能誤導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