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好望角、好望角(1)(1 / 3)

①甲板上的把戲

大輪船“維多利亞女王”號的水手“咣當,咣當”地鉸起錨鏈的時候,黑煙已經旋轉著從船上的大煙囪裏冒了出來。待頭纜和尾纜一收回,“維多利亞女王”號就鳴響了汽笛,緩緩地駛離了莫桑比克的馬普托港。“維多利亞女王”號是一艘來往於莫桑比克的馬普托至南非的開普敦之間的客貨兩用船,船長叫馬誇西,是個布爾裔的南非白人。

馬普托河口沒有海堤,陡峭的岸被荊棘叢覆蓋著,偶爾的一株兩株鳥木樹和無花果樹也在正午的陽光下聳拉著葉子,顯得無精打采。

馬誇西船長舉起雙筒望遠鏡,可以十分清晰地看見薩拉曼加角峭崖下的十幾隻海豹也在懶洋洋地打著盹,完全沒有覓食的意思。是呀,這樣正午的毒日頭,連鳥兒也懶得扇翅膀了。

然而,當馬普托港引水員一離船,“維多利亞女王”號轉入正常航行時,令他吃驚的事情發生了:一個小男孩,確切地說,是一個黃皮膚的亞裔小男孩,大約十二、三歲,長得胖乎乎的挺結實,穿一件白色圓領T恤,一條有吊帶的白色短褲,腳上是長筒的白色網球襪和白皮鞋,顯得十分洋氣——這個亞裔小男孩出現在前甲板,頂著毒日頭,開始溜溜達達地東張西望。

馬誇西船長放下望遠鏡,“哧”地一聲,笑了。他知道,這個亞裔小男孩叫齊天天,13歲,國籍是中國。“維多利亞女王”號在馬普托港一共上了三個黃皮膚的亞裔旅客,全是中國籍。

除了這個在甲板上溜達的齊天天,還有一個小女孩叫常樂樂,也是13歲,另一個中年婦女叫方靜,41歲,是中國的博物考占學家;常樂樂和方靜是母女倆,關於這一點,船長馬誇西是在旅客報關單上看出的。

除了這三個黃皮膚的中國人,“維多利亞女王”號上的旅客便全是白人和黑人了。

齊天天和常樂樂,以及常樂樂的媽媽方靜是一個星期以前從香港出發的,乘飛機先到法國巴黎,再轉機去毛裏求斯的路易港,然後再轉機飛抵莫桑比克的馬普托港,他們最終是要抵達南非的開普敦港。

常樂樂的爸爸常雲濤叔叔是中國駐南非的航運代表。常樂樂就利用暑假和正好去南非開國際考古年會的媽媽方靜一起,既探親,又旅遊。

而齊天天的爸爸齊一翔,則是中國駐埃及的航運代表。而齊天天的媽媽葉屏則是廣州的一個記者,由於工作忙脫不開身,就委托好友方靜順便把去探親旅遊的齊天天捎帶到埃及。

誰料,齊天天隨方靜阿姨抵達法國巴黎時,收到爸爸的一封電報,說他也因公出差到了南非。這樣,齊天天就改變行程,一路跟隨方靜阿姨和胖妞常樂樂趕往南非。

將近一個星期的旅程,齊天天被方靜阿姨管得死死的,幾乎沒有什麼自由,因為稍有風吹草動,總是被警覺性很高的方靜阿姨發覺,加上愛告狀的胖妞常樂樂,這一路上,真是差點把齊天天悶死。

現在好了,由於炎熱,怕熱的胖妞常樂樂和方靜阿姨躲在二等艙裏歎空調,齊天天就可以乘機溜到甲板上放鬆放鬆了。“瞿——”齊天天吹響了一個口哨。這種不用手指,僅靠舌尖的彈力的吹口哨新奇妙法,是齊天天剛在馬普托港從一個黑人那兒學來的,齊天天滿心想要練習練習。

這種口哨特別像鳥兒叫的音調,是一種十分流暢而又婉轉的輕柔調子,在吹奏的時候把舌頭尖斷斷續續地抵著口腔的頂壁就可以發出來。

齊天天一上船就練得很勤,很上心,在二等艙裏吹得溜溜轉,也吹得方靜阿姨心煩意亂,胖妞常樂樂則捂著耳朵喊:“齊天天,吵死人了,吵死人了。”

所以,齊天天一說到甲板上練練口哨時,方靜阿姨則難得地揮了揮手:“去吧!去吧!不過,要注意安全,千萬不要走近船欄杆,小心別掉到海裏去,這一帶海域的鯊魚可多啦。”

你瞧,方靜阿姨就是這樣囉嗦。

南部非洲的正午顯得十分悠長。

太陽像個大火球,就在頭頂上空燃燒。

齊天天溜達了一會,汗就下來了,本來輕柔的口哨音調也有些跑了調。“嗨,小子,你的口哨吹得不怎麼樣!”

一個清脆的英語話音在齊天天的腦後炸響,齊天天一回頭,見是一個個頭和他差不多的白人男孩子站在那裏。

這白人男孩子看上去比他年齡稍大,穿得也很講究:他戴了一頂白色的遮陽藤帽,上身穿的內色短獵裝又新又幹淨,有吊帶的白色短褲也是一塵不染,不過,他沒有穿襪子,腳上的鞋是荷蘭產的木鞋。

這雙木鞋立即使齊天天嫉妒起來。哼,那木鞋上麵竟畫了兩隻小猴子。

齊天天想:“‘俺’齊天大聖的鞋上都沒有畫上個猴子,這個白人小子也太猖狂了。”

“嗨,”齊天天瞪著眼睛瞧著這個神氣十足的白人男孩子,越瞧就越來氣了,“你信不信,我敢揍你一頓!”

“是嗎?你敢嗎?我倒要領教一下。”

“哼,那我可就要動手啦!”

“好呀,你放馬過來吧!”

“那我可就動手啦”。齊天天由褲兜裏掏出一支碼克筆,像孫悟空掄起金箍棒般,以自己身體為軸心,在甲板上劃了一個直徑兩米的圓,“嗨,白人小於,你敢踏進這個圓半步,我就把你揍扁啦!”

不想,白人小子也有樣學樣,竟也從屁股後麵的褲兜裏摸出一支碼克筆,也以身體為軸心,在甲板上劃了一個直徑兩米的圓。劃完,白人小子將碼克筆插回屁股後麵的褲兜裏,昂了昂頭,說:“你敢踏進我的圓半步,我也把你揍扁啦!”

“你過來。”

“你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