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新建交25周年之際,我們一致同意將中國和新加坡關係定位確定為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我相信,在中新兩國人民共同努力下,中新關係必將迎來新的更大的發展。
老師們、同學們、女士們、先生們!
中國和東南亞山水相連,血脈相通,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長達2000多年。中華文明和東南亞文明千年互鑒共生。中國自古講求和而不同、敦親睦鄰,同東南亞文化深度契合。中華文化追求的仁愛尚德、謙恭自省、敏而好學、止於至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國文學作品中人物具備的忠義品質,也是東南亞人民所推崇的。東南亞的飲食、音樂、建築、繪畫等也影響了中國民俗。
近代以來,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在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進程中彼此激勵、相互支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曆程中相互啟迪、通力合作,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和抗擊印度洋海嘯、中國汶川特大地震中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時至今日,中國正同東南亞國家一道,書寫著自身發展的曆史新篇章。
上世紀60年代起,東南亞國家創建東盟,走上了聯合自強之路,並在近半個世紀中風雨兼程,實現了從動蕩貧弱到穩定發展的跨越,成為地區和國際舞台上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深化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東盟在自身發展和對外交往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盟方式”,強調相互尊重、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為地區國家發展關係、深化合作、推進一體化提供了有益借鑒。今年年底,東盟即將建成共同體,這是亞洲地區第一個次區域共同體。中國將堅定發展同東盟的友好合作,堅定支持東盟發展壯大,堅定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堅定支持東盟在東亞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
老師們、同學們、女士們、先生們!
中國始終將周邊置於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視促進周邊和平、穩定、發展為己任。中國推動全球治理體係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從周邊先行起步。
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奉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堅持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致力於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
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近代以來,外敵入侵、內部戰亂曾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中國人民深知和平的寶貴,絕不會放棄維護和平的決心和願望,絕不會把自身曾經遭遇的苦難強加於他人。中國繁榮昌盛是趨勢所在,但國強必霸不是曆史定律。中國自古倡導“強不執弱,富不侮貧”,深知“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一些人渲染“中國威脅論”,這或者是對中國曆史文化和現實政策不了解,或者是出於一種誤解和偏見,或者是有著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們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
在中新建交25周年之際,我們一致同意將中國和新加坡關係定位確定為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我相信,在中新兩國人民共同努力下,中新關係必將迎來新的更大的發展。
老師們、同學們、女士們、先生們!
中國和東南亞山水相連,血脈相通,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長達2000多年。中華文明和東南亞文明千年互鑒共生。中國自古講求和而不同、敦親睦鄰,同東南亞文化深度契合。中華文化追求的仁愛尚德、謙恭自省、敏而好學、止於至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國文學作品中人物具備的忠義品質,也是東南亞人民所推崇的。東南亞的飲食、音樂、建築、繪畫等也影響了中國民俗。
近代以來,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在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進程中彼此激勵、相互支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曆程中相互啟迪、通力合作,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和抗擊印度洋海嘯、中國汶川特大地震中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時至今日,中國正同東南亞國家一道,書寫著自身發展的曆史新篇章。
上世紀60年代起,東南亞國家創建東盟,走上了聯合自強之路,並在近半個世紀中風雨兼程,實現了從動蕩貧弱到穩定發展的跨越,成為地區和國際舞台上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深化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東盟在自身發展和對外交往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盟方式”,強調相互尊重、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為地區國家發展關係、深化合作、推進一體化提供了有益借鑒。今年年底,東盟即將建成共同體,這是亞洲地區第一個次區域共同體。中國將堅定發展同東盟的友好合作,堅定支持東盟發展壯大,堅定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堅定支持東盟在東亞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