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禍福總是難以預料,麵對生活中的困境要勇於接受已定的事實,努力去扭轉局麵爭取另一個美好的開始。因為生活中我們無法控製不幸的發生,但我們可以控製自己對於不幸的反應。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剛歸國回來的黎彬去看望闊別八年的同校師兄。因為他被醫生診斷出來有胃癌。一路上,黎彬搜腸刮肚地炮製了一連串的安慰話,並且在心裏一遍一遍地演練,希望能充分發揮話語的力量給他一些鼓勵。但一推開房門,卻見師兄很平靜地躺在床上閱讀一本哲學書,一如平日坐在書桌前。
黎彬所準備的所有語言突然哽咽在了喉頭,沒想到師兄居然有如此的修養,對待人生有如此的胸懷。既然無可改變那就把他看做是上帝賜給的另一種獨特生命體驗。
接受既成的事實,就是以積極的心態來“解讀”麵臨的事實;就是將思緒的情感轉移到其他可為的方麵上去。如果我們為自己的意誌力量所無能為力的事情而煩惱,那無異於自尋煩惱,作繭自縛,以致自戕。麵對無奈的事實,悲憤痛苦不如坦然領受。
接受既成的事實,決非逆來順受或彈奏宿命論的調子,而是順其自然,尋找出路。接受並非是事態的全部,而是走出挫折所帶來的不幸陰影的第一步。
美籍華人、著名心理學家李恕信在《瀟灑的母親》一書中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個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愛的小狗,不禁淚流滿麵,悲慟不已。她的祖父見狀,連忙引她到另一個窗口,讓她欣賞他的玫瑰花園。果然,小女孩的愁雲為之一掃而空,心情頓時明朗。老人托起外孫女的下巴說:“孩子,你開錯了窗戶。”
卡耐基先生認為,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我們難免會遭受許多不愉快的事態。此時,隻有三種對應方法可供我們選擇:一是把它當做不可逃避的事實,接受它、適應它;二是抗拒它而導致人生的覆滅;最後則是為它憂悶在心而陷於神經衰弱。聰明的人會選擇哪種對應方法呢?
對於無法回避的或沒有能力改變的事實,你即使是怒火中燒,心急火燎,也無濟於事,事實的發展是不以你的意誌為轉移的,它一點也不會理睬你的情緒。你的表演沒有人欣賞,隻有給自己徒添無名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