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失敗是相對的(1 / 1)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世界上沒有失敗者,隻有坐失良機的弱者,強者製造時機,失敗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科羅拉多大學法學院院長決定,秋季開學後,希爾曼不能再回去學校上課了,原因是他的成績太差。希爾曼的父親與法學院院長愛德華·金取得了聯係,但這沒能改變那個決定。金院長說:“希爾曼是個非常好的青年人,但他不可能成為一名律師。他最好去找其他職業。我建議他留在他周末打工的那個食品雜貨店裏。”

希爾曼給院長去了信,申請重讀,但杳無音訊。希爾曼感到心煩意亂。在重大事情上,他從未真正受過挫折。高中時他是個受歡迎的學生,是一個非常受人尊重的足球運動員。不費吹灰之力,他就進入了坐落在博耳德市的科羅拉多大學,並正式被該學校最負盛名的法學院錄取。

希爾曼的父親文化水平很低,他當了40多年的鐵路郵局辦事員。但他熱愛學習,同時他知道兒子極想成為一名律師。他建議希爾曼考慮一下威斯敏斯特法律學院,那兒開設晚上課程。

父親的建議切合實際,同時也強烈地挫傷了希爾曼的自尊。科羅拉多大學是一扇通向法官寶座和聲名顯赫的律師事務所的大門;而威斯敏斯特則是一所窮人學校,沒有享受終身職位的教授,也沒有法律權威評論,那裏的學生白天都在打工。

但是,希爾曼最終還是去見了威斯敏斯特學院院長克裏福特·米爾斯。米爾斯看了一下希爾曼的大學成績報告單,直率地說:“在博耳德你突出的是體育課、西班牙語課和你的學習組織能力。”

他說得不錯。希爾曼好不容易進了大學,卻沒承擔起大學生應盡的義務,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終使他自食其果。

米爾斯院長允許希爾曼在威斯敏斯特學院注冊入學;但有一個條件,他得重修一年級的所有課程。院長說:“我將時刻監督你。”

一扇門關閉了,但另一扇門向希爾曼敞開了。

因為這是第二次機會,希爾曼加倍努力地學習,並且對法律證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第二年。教希爾曼證據研究課程的教授過世了,希爾曼不可思議地應邀接任了他的課程。證據研究後來成了希爾曼的終生專長。

28歲那年,他成了丹佛市最年輕的鄉村法官;而後,當選了地主法官;接著被總統任命為美國聯邦司法部地方法院法官。後來,他獲得了科羅拉多大學頒發的喬治·諾林獎以及授予他的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當人生向你關閉了一扇門,必定會向你打開另一扇門。遭遇挫折打擊的時候,沒有必要一蹶不振,尋找新的機會,或許那更適合你。

成功需要一定的“野心”

想成功,有“野心”才行。在生活中,如果你形容一個人有雄心,那就表示他很有抱負,他會很高興。如果你形容一個人有“野心”,那就表示這個人占有欲很強,好像要搶走別人的東西似的,他會很不高興。自古以來,“野心”在多數情況下是個貶義詞。不過,現在有心理專家研究表明,“野心”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野心”產生的基礎是什麼,為什麼在對待事業上,有些人充滿“野心”和活力,而有些人則沒有?美國《時代》雜誌加拿大版日前刊文提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迪安·斯曼特研究發現,“野心”是人類行為的推動力,人類通過擁有“野心”,可以有力量攫取更多的資源。當然,也必須承認,“野心”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個“零和遊戲”:你多占了資源,別人所擁有的就少了。根據這種說法,大家應該都有“野心”才是。但事實上,人與人在“野心”方麵有很大差別。

這些差別引起了人類學家、心理學家和其他學者的關注,他們力圖從家庭出身、社會影響、遺傳及個體差異上尋求答案。從家庭出身來講,出生在窮人家的孩子,要為生存而憂慮,可能與生俱來就有“野心”,但也不排除悲觀失望,不思進取者。在富裕家庭長大的孩子,可以獲得的東西雖然很多,但也有懶惰、揮霍無度的人。總之,研究表明,上流社會之所以有相當大比例的人有“野心”,有錢不是主要原因,家庭影響和父母對孩子成功理念的灌輸起著重要作用。

社會大環境也對人的“野心”有很大影響。這和家庭有些類似,就是當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接觸時,如果他總是遇到有“野心”的人,那他也會身不由己產生一些想做事業的想法,如果他身邊都是一些沒有理想,沒有“野心”,得過且過之輩,即使他有“野心”,也會被人譏笑為瘋子,久而久之則打消念頭。在遺傳方麵,斯曼特說:“‘野心’可能是會遺傳的。”這意味著,如果你的家族很有“野心”,你可能天生就具備這份素質。

人的性格也會影響“野心”。有些人總對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不滿,他們總有一種憂患意識,正是這種意識讓他們產生焦慮感。焦慮、孩童時有被剝奪感的人,容易在生活中尋求過度補償而顯得“野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