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有個普遍而又奇特的現象,很少有人指責對權力的貪婪,而有很多人指責對財富的貪婪。就後果而言,對權力的貪婪要比對財富的貪婪嚴重得多。甚至,那些對權力極其貪婪的人也去指責別人對財富的貪婪。他們甚至發誓要消滅貪婪,並不惜為此消滅資本與財富。
在被問及如何看待財富分配的不合理,如何看待資本主義下所謂的貪婪之風時,已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裏德曼回答道:首先,請你告訴我哪個社會沒有“貪婪”?你認為蘇俄社會沒有貪婪?中國社會沒有貪婪?什麼叫貪婪?世界發展是因為人追求各自的利益,文明社會的偉大成就不是來自政府機構。愛因斯坦研究出他的理論,不是官員指導的結果。亨利·福特開創汽車工業的革命,也不是拜官員所賜。如果你想要知道,哪裏的民眾水深火熱,絕對是那些喪失了這種資本主義製度的地方。曆史絕對清楚地表明,至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一條別的道路。
弗裏德曼說的對,資本主義是與貪婪有關。沒有貪婪,經濟就不能繁榮,因為貪婪是經濟增長的引擎。要想有經濟增長,就必須有投資,需要各種投資。弗裏德曼還提醒我們,個人貪婪一點不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危害,怕就怕政府貪婪,怕政府為了追求GDP不惜讓民眾付出一切代價。所以,如果貪婪是不可避免的,與其讓政府貪婪,還不如讓民眾貪婪。
貪婪是消除不了的,隻能創造性地限製它、利用它。正是不可遏製的成功衝動與自我實現的欲望,對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追求,使本來生於窮困的人步入了富裕。它來自人的求生本能,是驅動人們追求卓越的動力,對貪婪的滿足帶來成就,來自外部世界的、製度的不確定性。
追溯到貪婪的根源,普遍的共識是,貪婪起源於人性,人類為了生存,貪婪是難免的。貪婪的對象不僅是金錢或財富,還有對知識、對性愛、對金錢、對生命的貪婪。最顯眼的貪婪是對財富的貪婪。在貪婪問題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不是在有無貪婪上,而是在貪婪到什麼程度上。貪婪的種子深深地紮在每個人的心裏。貪婪驅使著人們去追逐,去占有。在很大程度上,貪婪是不可避免的。貪婪常被定義為一種攫取遠超過自身需求的金錢、物質財富或肉體滿足的欲望。何謂自身的需求?珠寶是必需的嗎?需要珠寶的人是貪婪的嗎?
具體到投資上,人們的投資行為主要受兩種心理力量的驅動,一種是恐懼,另一種就是貪婪。貪婪與恐懼有很大的不同。恐懼,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心理現象,而貪婪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而且還是一種道德現象。在心理的意義上,貪婪是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表現為自己想獲得的更多,越多越好,不涉及如何對待別人;在道德意義上的貪婪,常常涉及貪婪者與他人的關係,尤其是指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婪而損害了他人的利益。
貪婪與恐懼這兩種心態是永遠存在的。當你發現市場上遍地是金子的時候,你難免要貪婪;當你發現市場遍地哀鴻的時候,你難免會恐懼。差別隻是投資者們對何為“遍地是金子”與何為“遍地是哀鴻”看法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這才導致在同一個市場行情下,投資者們采取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行動。
作為一種心理現象的貪婪,相對簡單,在道德上也相對中性,比如說,貪婪地進食用自己的錢買來的美味,用自己的錢在熊市時貪婪地大把買進超跌的股票。這樣的貪婪都與別人無關,且不受道德上的指責。作為道德意義上的貪婪則不然,它關係到是否不擇手段、不惜一切、損人利己,用不當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獲取與占有的欲望。
我曾經讀到這樣一個案例:有位人士致力於研究彩票中獎的秘密,並為了中獎不斷購買彩票。有一次,他真的中獎了,獎金有數百萬之多。他欣喜若狂,為到手的獎金高興,而且更得意自己通過研究號碼找到了彩票中獎的秘訣。於是,他辭去了工作,把所有的積蓄都用來買彩票。不僅如此,他還成立了公司,其主營業務就是拿從親戚朋友中募集到的數千萬資金來買彩票。即便在因買彩票導致資金斷流之後,他仍堅信自己一定能中大獎。他還真中過幾次蠅頭小獎,但是無法改變血本無歸的結局。最後,他也因非法集資給他人造成重大財產損失被判刑。這是一個為了自己的貪婪而損害他人利益的典型例子。基於貪婪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涵,貪婪比恐懼更需要投資者去麵對,去思考。別讓恐懼與貪婪當你的家。怎樣才能避免讓貪婪當了自己的家?辦法是你去當貪婪的家,讓貪婪為你工作,聽你使喚,而不是你為貪婪工作,聽它使喚。
現實中,有不少人常常把心理上的貪婪與道德上的貪婪混淆起來,並且一起加以排斥。我曾看到國外有這樣的投資建議:為了避免貪婪,手中的股票有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漲幅後就應該賣出。如果這是一個道德標準,像彼得·林奇(PeterLynch)那樣追逐十倍股,豈不是貪婪之極嗎?如果投資的是房產怎麼辦?買到的房產,若有了兩三成的漲幅就應該賣出嗎?為什麼在兩三成的漲幅之內賣出就是不貪婪的、道德的,超過了這個幅度就是不道德的?這個幅度是如何確定的?國內市場上也流行“見好就收”的說法。巴菲特把一百美元變成幾百億美元,應該在道德上如何定性呢?長期持有算不算是貪婪?拉抽屜般地頻頻操作就道德嗎?可見,貪婪通常是對人及其行為的感性的判斷,而不是準確的事實描述。法律上會有盜竊罪,但是不會有貪婪罪。因為難以用事實或數字來指認貪婪。
貪婪的問題,在價值投資中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價值投資,不論造就了多大當量的財富,都與貪婪無關,而是與投資者的天職和通過提供金融服務來自我實現有關,與如何用財富幫助社會、回饋社會有關。價值投資的哲學有一個特別的功效,就是有助於防止價值投資者被市場情緒左右,不會變得過分貪婪,或過分恐懼。價值投資者通常把注意力放在成就上而不是金錢上。價值投資者通常以事業的成就,而不單純以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比他們的財富貢獻要大。從他們的理論中受益的人遠比從他們的財富中收益的人要多得多!他們留下來的財富終將被花完,他們的建樹與成就將被銘記。對他們而言,與其說是對財富的貪婪,不如說是對成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