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語言文字一旦被神聖化,它們就會被套上一道光環,成為一個幻象。就像某個凡人在“造神運動”中被神聖化時,有關這個人的一係列“神話”就會應運而生。這些“神話”的共同點在於:誇大這個人的功績,把他描繪得無所不能,無所不美。

不僅如此,語言文字既然被賦予了神聖性,自然就需要具有“純潔性”,因而就不可汙染、不可褻瀆、不可侵犯,當然也不可改變。

從漢語漢字的發展曆史來看,每當它們被奉上神壇,其發展就受到阻礙;每當它們走下神壇,就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因此,把漢語和漢字作為工具來對待,才是基於理性認知的正確態度。

對漢語漢字的神聖化問題,至今尚未有人展開係統的研究和思考。少量的研究則集中於“倉頡造字”說和“敬惜字紙”信仰等領域。對當代的漢語漢字崇拜問題,則少見有人展開思考與研究。

本書將從漢語言文字的工具本質出發,針對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中圍繞著漢語和漢字的一係列“神話”,根據社會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以曆史事實為依據,加以條分縷析,旨在把漢語和漢字從神壇上請下來,還它們的本來麵貌,使它們能夠在人們的理性認知之下,更好地適應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現實,充分發揮其人類交際工具的職能。

作者對漢語漢字神聖化的思考,始於20世紀末參與《中國象征文化》(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一書的撰寫,並對語言文字的“魔力”問題有所認識。10年以後,作者獨著的《漢語象征功能概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其中也討論了當今社會出現的語言文字象征問題,涉及漢語漢字的崇老觀等。同時,在《中國象征文化(第2版)》(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中,作者又根據新的認識將原第1版的撰寫部分加以大幅度改寫。另外,作者在同時進行的《漢字漢語與中國文化》(張玉梅、李柏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一書的撰寫中,又對漢語漢字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作了新的思考。以上的著述實踐,都為本書的誕生積累了豐富的材料,也促使作者從漢語漢字神聖化問題的新視角展開係統的思考。

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任雅君編審的鼓勵下,本書申請當年度“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出版基金”,年底獲得立項。在申請過程中,承蒙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淩德祥教授和華東理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居閱時教授的熱情推薦,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而語言文字一旦被神聖化,它們就會被套上一道光環,成為一個幻象。就像某個凡人在“造神運動”中被神聖化時,有關這個人的一係列“神話”就會應運而生。這些“神話”的共同點在於:誇大這個人的功績,把他描繪得無所不能,無所不美。

不僅如此,語言文字既然被賦予了神聖性,自然就需要具有“純潔性”,因而就不可汙染、不可褻瀆、不可侵犯,當然也不可改變。

從漢語漢字的發展曆史來看,每當它們被奉上神壇,其發展就受到阻礙;每當它們走下神壇,就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因此,把漢語和漢字作為工具來對待,才是基於理性認知的正確態度。

對漢語漢字的神聖化問題,至今尚未有人展開係統的研究和思考。少量的研究則集中於“倉頡造字”說和“敬惜字紙”信仰等領域。對當代的漢語漢字崇拜問題,則少見有人展開思考與研究。

本書將從漢語言文字的工具本質出發,針對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中圍繞著漢語和漢字的一係列“神話”,根據社會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以曆史事實為依據,加以條分縷析,旨在把漢語和漢字從神壇上請下來,還它們的本來麵貌,使它們能夠在人們的理性認知之下,更好地適應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現實,充分發揮其人類交際工具的職能。

作者對漢語漢字神聖化的思考,始於20世紀末參與《中國象征文化》(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一書的撰寫,並對語言文字的“魔力”問題有所認識。10年以後,作者獨著的《漢語象征功能概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其中也討論了當今社會出現的語言文字象征問題,涉及漢語漢字的崇老觀等。同時,在《中國象征文化(第2版)》(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中,作者又根據新的認識將原第1版的撰寫部分加以大幅度改寫。另外,作者在同時進行的《漢字漢語與中國文化》(張玉梅、李柏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一書的撰寫中,又對漢語漢字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作了新的思考。以上的著述實踐,都為本書的誕生積累了豐富的材料,也促使作者從漢語漢字神聖化問題的新視角展開係統的思考。

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任雅君編審的鼓勵下,本書申請當年度“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出版基金”,年底獲得立項。在申請過程中,承蒙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淩德祥教授和華東理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居閱時教授的熱情推薦,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